>    于是按道理来说,植物便成了最好的选择。人类早期很多次试验证明活着的植物在宇宙里存活一段时间,苔藓以及某些藻类的存活时间更长,问题是植物被暗物之海浸染需要的时间也最长……这完全不符合“侦察兵”的需要。死亡的有机物、比如脂肪之类的单独存在也会被暗物之海浸染,也没有什么威胁,但与植物有个相似的问题,那就是难以在短时间里观察到其变化。等人类观察到它们被浸染时,暗物之海已经包围了战舰,那还有什么意义?

    为了寻找到最合适探测暗物之海边界的生命侦察兵,历代科学家以至普通民众充分地发挥想象力,提出了无数种方案,有的方案极其诡异而且不知其由来,比如大肠杆菌,有的方案听着很有道理实则只是刻板印象,比如小白鼠,有的方案则确实很有操作性,比如蛆虫,但在实验里还是遭遇了失败,哪怕是生命力最强的蛆虫也无法承受低温与高热之间的转换。

    最终人类被迫选择了一个大多数人类都厌恶至极、不愿意打交道的生命品种,那就是大蠊。

    也就是蟑螂。

    蟑螂这种生命的顽强性与奇特性在此不用赘述。

    科学家用多轮实验证明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候选者,军方最终选定了某颗星球上特产的蟑螂作为侦察兵。

    遗憾的是,就算得到了官方认证、开始在人类历史上扮演比过往无数万年更加重要的角色,蟑螂的形象依然没有好转。就连星际舰队上的官兵也不愿意提及这位“战友”,被调往侦察战舰释放大蠊,成为了军纪处罚里最严的一种。

    ……

    ……

    暗物之海的扩张是平滑的,不需要担心忽然从里面生出一条通道,所以事实上人类不需要释放太多蟑螂,便能完成定界的工作。按照平时的三级防御标准,每一万公里投放一只蟑螂,这片宇宙只需要……由七千艘战舰,投放七千亿只蟑螂。

    听上去似乎很多,其实真的不算多,蟑螂的繁殖能力极强,可以保证轻松而源源不断地供给。

    感谢神明。

    真正麻烦的是需要在每只蟑螂的身体里植入微型芯片,以便远程控制、观察以及最终的毁灭。

    这就要感谢温泉边的那位浴衣少女了,她最擅长这种事情,只用了很短的时间便解决了问题。

    七千亿只蟑螂如果同时出现,那会是世间最狂暴、密集的一场虫雨,好在无限的空间完全稀释了这种可能。

    在宇宙里,这些虫子就是最微小的点,除了远程监控设备,战舰上的人们根本看不到它们的存在。

    井九的视线穿过落地窗,落在宇宙深处,眼眸深处忽然闪过一朵极黯淡的火焰。

    一只蟑螂遇到了暗物之海,很快便被浸染,微型芯片自爆。

    没有人会在意一只虫子的死去,这只虫子的死亡却如同一颗最大当量的超相核弹在宇宙里爆炸,无形的冲击波荡向各处。

    七千艘战舰同时向后撤去,如被潮水吓的像后退去的海边游客。

    ……

    ……

    后撤的战舰维持着相对稳定的速度,就像飘在微风里的树叶。

    战舰上的官兵们习惯了这种过程,并不觉得紧张,反而有些兴奋。

    绝大部分的监控设备都对准了那只虫子的葬身处,几千万人的视线也望向了那处。

    那个宇宙空间里有一个很寻常的恒星系,寻常到几年前科学院推断出它的被淹没时间后,这个恒星系才拥有了自己的名字——长尺星系。

    那个星系正在渐渐变暗,那颗恒星的颜色也在变淡,然后变暗。

    星链舰队的官兵常年在宇宙里航行、生活,见过无数宏伟的宇宙景象,但这种恒星被暗物之海吞噬的具体画面没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