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以风靡,声势较之在原本的江表还要大得多。

    而这一文化元素的风行,江表作为发源地便站在了潮头,无论是制扇的技艺还是对扇文化的开发都走在了前面。中原人在新的话语场地自然不甘落后,单就沈哲子所知,馨士馆便不乏后入学士制扇成瘾,甚至于因此荒废了讲学。

    沈哲子探手拿过沈劲手中那折扇,只见扇骨乃是精铁,而扇面两边分别写着“铁骨引清风”“誓以灭胡潮”。

    看到扇面上文字,沈哲子嘴角便抖了抖,心道果然任何流行的元素,都要借以一种类似中二的表达方式,才能得以传播开来。

    “这两句铭誓,我已经苦练年余,亲手提笔写上,阿兄觉得是否略有可观?”

    沈劲行上来,指着那扇面上文字不乏自豪道。

    “笔劲锐甚,转折略显干硬,但筋骨挺拔,倒也可列品中上。”

    沈哲子随口点评道,他书道虽然不精,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鉴赏眼光。相反的正因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足,他如今已经是一个名气不小的书法评论家。这大概是所有没有此类才能的人最后出路,乏于生产,热衷评价。

    说话间,兄弟两人便行到中庭厅堂里。桓豁早已经于此等候多时,眼见大将军行入,忙不迭起身见礼。

    “桓郎入座吧,毋须多礼。”

    沈哲子摆摆手示意桓豁归席,自己便也就势坐了下来,望着并坐一处的沈劲并桓豁,脸上也流露出一些嘉许之色:“潼关近来战况不错,后日集会,台令还要对你们这些少勇着重表彰。”

    虽然近年来都以复建为主,周边少有大事发生,但也并不意味着就全无甲戈之事。

    河北方面自然不必说,谢艾坐镇于彼处,围绕邺地区域与石赵方面频有互攻,只是双方都有克制,多为局部冲突,少有大规模的阵仗发生。沈牧坐镇泰山郡,经营黄河下游一系列的边防,算是将黄河这一条防线彻底巩固下来。

    至于西方的对战,自然主要还是以潼关为主。

    去年一场瘟疫虽然令得石生败走,但关中的混乱也并未因此而有平缓,反有越演越烈之势,关中许多大族豪强俱都趁势而起,原本便不甚安分的氐羌也变得异常活跃。而石赵的力量虽然走了一个石生,但还剩下一个郭敬,同样是一股不小的势力。

    行台创建以来,也并没有大举出兵关中的计划,主要还是经营潼关防线为主。

    石生出走,使得弘农等地出现一个势力真空,行台也是有意将之打造成一个未来西进的缓冲地带,虽然没有建立郡县等实际管制,但也并不容许区域中再出现一股新的武装力量,所以常有出兵梳理。潼关方面将士积功,便多在此。

    沈劲与桓豁俱为西线战将,尤其是桓豁,近年来表现可谓勇猛,凡有出战,都有一种不要命的狠劲,小功积大,已经被提为西线军队幢主。

    桓豁的这种表现,沈哲子也是多有感触,这大概近似于原本历史上苦命死战洛阳的沈劲。所以随着桓豁积功渐多,沈哲子也略作关照,将原本他父亲因为此前江东动荡而被革除的爵位转封桓豁,当然不可能是原本的二等开国爵,仅仅只是一个万宁亭侯。

    讲到战事方面,又不得不提及行台这几年围绕军事进行的改革。眼下除了荆州之外,江北、江东等各地军事上的改革基本已经完成。

    行台直领军队共分四军,除原本的胜武军、奋武军,又加扬武军、弘武军。这算是中央军队的一个雏形,四军都是超出常规的大编制,各领五千军众。河洛之间又立六座军府,源源不断为这四军输送新血,作战军队加上六军府预备役,合共五万军众。

    至于军府这个构架,沈哲子也并没有照抄北周那种府兵制,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常规作战部队的补充和预备。

    军府掌管地方上的军备、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