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座明堂修筑不合古制,所谓布政之宫,在国之阳,周汉以降,明堂位置都要设于都南。然而石赵这一座明堂却坐落城西,其位不正,传祚难久。而原本应是布政所在的位置,则被石勒因于私欲而修筑了澧水别宫,日后或要遭于水厄。

    此一类说法,自然不会公然宣扬,但想必石勒也有耳闻,日后便甚少再选择此处举行盛大礼仪,他虽然是开创之雄主,但也难以消除人心底里这些不和谐的念头。日后又有关陇、河朔等经义名家,审查典籍、申辩礼章,建言赵国承祚于中晋,应以水德而兴,这才渐渐打消了此一类流言。

    程遐此时思忖明堂格局种种,自然不是对什么五德兴衰又或古礼典章有困惑,而是思忖突入明堂,把持石勒的计划是否可行,还有什么疲累存在。

    整座明堂戒备森严,三步一卫,一路行来所见都是甲衣森严的禁卫将士,这无疑加重了程遐心内压力。明堂威严之地,并不能携带太多随员入内,程遐身畔只有两名赵主石勒所赐班剑护卫。事发之前他又不敢频频与徐光等亲信接触密会以引人瞩目,所以虽然心中积聚着庞大的压力,也无从与人对谈消解。

    其实类似问题,此前石朗便已经劝慰过程遐。其实类似禁卫之军,看似军纪严明,精锐之选,看似不可力抗,实则最好对付。因为这一类兵众,身负京畿核心之安危,手掌君王至尊之祸福,所以自是明令纲纪,不容懈怠。

    行伍中也坚决杜绝荫庇谋私之风,绝不可能出现部曲充斥上下,一人举事而万众响应的局面。也正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如今执掌襄国禁卫的卫将军逯明乃是旧从十八骑中无论功勋还是勇武都居于末流,所夸者唯资历可信而已。以赵主之精明,又怎么可能将核心禁卫托付给能力太强而又多负人望之辈。

    如此一种风气,诚然乃是精锐之师的强大之处,但也是其软弱之处。因为习惯了明确的军令调度,所以一旦遇到了动荡,没有一个明确的核心指挥,应变能力较之寻常郡国散卒乃至于流寇乱民都有不如。所以只要掌握住禁中调兵符令,这些禁卫根本不足为患。

    石朗这么说,当然不只是虚词安慰。甚至包括程遐自己,也是亲眼所见当年石勒是如何以少胜多,大败中晋东海王司马越那十数万晋军精锐之众。当时东海王司马越已经身死,上下将士了无战意,足足十数万晋军精锐,军备更是远胜于近乎流寇的胡众,结果在遭遇偷袭后,近乎束手待毙,排列待死,一触即溃,根本就没有抵抗之意。

    当然也不能就此说明石勒今日功业便是幸至,在当时单纯的作出进攻的决定,便已经需要莫大的勇气和高超的智谋,绝非因人成事。

    旧事已矣,如今石勒已老,需要拿出勇气决断的已经不再是石勒,而是他程遐!

    程遐归到宿处的时候,房间角落里已经摆设了一份收藏在竹筒中的密书。当负责照料起居的内侍退下,房中只剩程遐一人时,他才将密书取出匆匆一览。这就是石朗加盟的好处,如果没有其人负责暗通,程遐即便随驾至此,所能活动的范围也只在方寸之间,再多计谋都无从施展。

    信中寥寥数言,所言埋伏在外的亲信已经纠集一群无跟脚亡命之徒,分散在各公卿人家驻留在外的家眷中,只待信号发出,随时都可以暴起作乱,惊起那些公卿家眷,阻拦驻守在外的禁卫及时入内,给程遐在内控制局面以争抢时间。

    至于石朗也已经就位,率领两千禁卫防守明堂西北门户。但因为仍然不处于核心,所以关键处还在于程遐这里能够取得直通明堂内部的宫防手令,如此才能越过层层防守,直趋入内将明堂内众人都给控制住。

    夜中,赵主石勒归宫后饮过汤药便睡下,小憩一个多时辰,突然听到外间不乏骚乱声将之惊醒,当即便有几分不悦,睡眼迷蒙低吼道:“外间何事?”

    不旋踵,一直随侍君侧的中常侍严震匆匆行入,垂首躬身低语道:“程妃夫人夜中突发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