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准备,但毕竟是一件大事。

    伴侣缺席婚礼的大部分环节,艾薇有些沮丧。

    更让她沮丧的是,两任前男友也都在婚礼现场。

    如果不是了解他们人品,艾薇真会觉得他们是来看笑话。

    这几十年来,政府始终致力于消除阶级差异,却难以做到彻底剿灭。大家都以为人工智能的革命能带来新的生产力,却没想到科技的急速发展却加剧了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平衡。

    艾薇她们有幸生活在相对稳定的一区,却也做不到彻底的“人人平等”。

    正如赫克托。

    不必讲他父母身居要职,都在为隐秘部门效力;只是他的履历,也足够惊艳,惊艳到当父亲得知完美匹配的结果是他后,从坚定的“拒绝政府包办婚姻”派,摇身一变成了“女儿,你真的不再考虑一下吗”。

    这份基于信息匹配而没有感情基础、身份悬殊的婚姻,目前不被大众看好。

    那种“就像配种”一样的念头,也并不只是艾薇一人独有。

    一部分群体十分排斥这种信息表格,认定政府在非法收集他们的个人隐私,进而抗议这侵犯了人权;性取向为同性、异性、自认为是同性的异性、自认为是异性的同性——都还好说,有些人的伴侣取向为非人类物品,包括不仅限于桌子、椅子、鞋子、树木、动物(这个是否有罪尚在商议中)——

    他们的伴侣注定不能填写这份择偶意向调查表,这让他们认为受到了歧视。

    作为第一例匹配成功的夫妻,这段婚姻所承载的压力可想而知。

    准新娘艾薇感觉到轻微的焦虑。

    因审美不同,许多主观的要求并不能被严格执行,比如,在择偶意向调查表上写“我要一个帅哥”,未必能成功。

    众所周知,往男厕所丢一只鞋子,砸中的十个男人中,有九个会认为自己非常帅,剩下的一个认为自己帅爆了。

    她不知道这个匹配来的男人长相如何,那张照片也没敢看——万一让她毫无兴趣呢?

    还有那些关于身材的详细数值,有一部分是艾薇打算订制伴侣机器人的数据,一些数字精确到了毫米。

    值得一提的是,相当一部分数字有些过分了。

    订制伴侣机器人时,好友百合给她发过提醒短信。

    「不要依照那些涩情小说来定制;如果按那些东西来,只怕需要打麻药才能塞进去。」

    艾薇还没来得及修正,就被要求填那份调查表。表格的填写有字数要求,她便粘贴复制了订制伴侣机器人的初版文档。

    事情从此便往失控的方向发展。

    百合吃惊地问过艾薇,她究竟填了些什么,才匹配到对方?

    艾薇想要自暴自弃地回她,填了需要打麻药才能成功的东西。

    残余的理智让她克制地回复对方。

    「向上帝虔诚许愿」

    婚宴上,前男友们也来敬她酒,年长的那个客气地说了些场面话,微笑着祝她新婚愉快,体贴地提醒她,少饮酒,对大脑不好。

    年纪与她相仿的沉不住气,紧紧握着酒杯,紧到能听到指节咔吧咔吧声。他就这样咬着牙,阴阳怪气地说:“你终于得偿所愿了吧。”

    艾薇自动将它理解为“终于顺利进入了探险队”。

    她回以开心的笑容。

    对方看起来却不太开心。

    幸好艾薇向来情感淡漠——或者说,薄情。

    不仅仅是同龄的前男友,有的老师、朋友也会如此评价她,说很少能从她身上看到那些浓烈深刻的情感,她好像将那些东西都拒之门外;

    唯一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