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天色已晚,再去丁相公府中恐耽搁了时间,故而,臣和王参政商议之后,只得先行请见入宫,还望太后恕罪。”

    显然,赵祯低估了这两位能够一步步走到中书宰执的人……他都能想到的事,这二位岂会想不到?

    毫不夸张的说,冯拯的这番话,完完全全的规避了所有的风险。

    先是解释自己的消息来源是外朝而非内宫,随后又言明他已经按照规矩先去找过丁谓,在实在找不到这位首相大人的状况下,才无奈选择入宫。

    一方面体现了自己的尽职尽责,为天家分忧之心,另一方面,也委婉的表达了他恪守规矩,顺带着还暗讽了一下丁谓擅离职守……就仿佛,他真的不知道丁谓为什么‘回’府一样。

    赵祯透过珠帘,目光似乎落在了苍老的冯拯身上,心中松了口气的同时,也再次暗暗告诫自己。

    果然不能小看任何一个能够站到权力中心的大臣!

    这位冯相公,平素人畜无害,和善的很,以致于,哪怕赵祯已经从记忆当中获知了他的诸多事迹,还是下意识的对他有些轻视。

    但是,刚刚的这么一番话,却让他真正意识到,哪怕是有脑中的那些记忆做依仗,可毕竟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都不是容易改变的。

    现在的他,还远远达不到一个合格的政治家的标准。

    身居高位者,易骄矜自满,将权位之威当做自身能力,丁谓犯了这个错,他也更当引以为戒,时刻警醒。

    果不其然,冯拯的这番话说完之后,赵祯能够明显的感觉到,身旁的刘娥脸色舒缓了下来。

    不过,也只是片刻,她便又皱起了眉头。

    至于原因,自然是因为那份奏札……

    刘娥看完之后,脸色变得颇为难看,思忖了片刻,又让人递给了赵祯。

    于是,赵祯这才头一次直观的意识到,大宋言官的战斗力。

    刚刚王曾说的时候,赵祯已经觉得有些咂舌了,要知道,皇陵浸水这样的事,也是普通的官员可以随便议论的?

    而且,不仅议论,还扯到了天意上,这要是换了某清,被砍八百回都不够!

    然而,当他真正看到这份奏札时,才发现,王曾说的已经够委婉了……

    这份来自于监察御史鞠咏的奏札里,虽然用流言当托词,但是十有八九,都是他自己想说的话。

    他以皇陵渗水为理由,极言此乃各地伪造天书,蛊惑君王大兴祀封,对神灵不敬,以致上天震怒,故有所警。

    洋洋洒洒上千言,就差明着骂赵恒好大喜功,崇信天书祀封,这才引得神灵发怒,降下如此灾祸了。

    看完之后,赵祯忍不住吞了吞口水,偷偷看了一眼刘娥。

    果不其然,这位大娘娘的脸色早已经是阴云密布。

    不过,大宋的言官便是如此,上谏天子,下劾百官,其自由度在历朝历代当中,都属冠绝。

    所以,哪怕知道鞠咏这是在指桑骂槐,刘娥也只能捏着鼻子忍下这口气……

    “两位卿家辛苦了。”

    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刘娥努力的挤出一丝笑容,开口将刚刚略显紧张的氛围冲淡,问道。

    “依中书之意,此奏应当如何?”

    于是,底下冯拯和王曾二人对视一眼,心中也不由松了口气。

    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赵祯所想的那么淡定从容。

    所谓伴君如伴虎,他们可不像丁谓一样,是太后的亲信,可以肆无忌惮。

    再说,就算是丁谓,现如今不也快要自食恶果了吗?

    眼瞧着太后总算问到了正题,二人踌躇片刻,冯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