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看向了太卜:“太卜,有没有信心重推新历?”

    闻言,太卜连忙回答,道:“禀王上,臣有信心!”

    机会就在眼前,他可不想错过。

    毕竟,谁都想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建树。

    朝议,依旧是沿用以往的惯例,大朝与小朝分开。

    自然是没有人去讨论。

    “天色已晚,吩咐宫中,上小宴!”秦王政朝着内侍吩咐一声,然后朝着群臣,道:“诸位爱卿先吃晚食,然后再行商议!”

    “诺!”

    片刻后,内侍送来小宴,各自在案头开吃,由于是在商量朝议,所以,也没有舞姬,气氛也不热闹,反而是由于彼此都不开口,气氛有些凝重。

    将一鼎黄羊肉吃下,赵术便喝着老黄酒解腻,他心里清楚,之前商议的事情,反而是最简单的。

    接下来商议的事情,才是重中之重。

    而且,也是分歧最多的。

    甚至于这一场小朝会都无法决定下来。

    半个时辰后,内侍将小案收拾整齐,然后从容退下,这一刻,刀笔吏正襟危坐。

    他心里清楚,朝会将会继续。

    喝了一口温酒,秦王政看向群臣,道:“接下来便商议国纪!”

    “王上,九为数之极!”

    博士学宫的周青臣站出来,道:“王上,横扫六合,一统中原,自当以九为尊!”

    “如此,也正和九五之数!”

    “九为数之极,此话不错!”

    李斯站出来,朝着秦王政,道:“但是,九为阳数之极,六为阴数之极,而我大秦乃水德,水性阴平,奉法以合!”

    “有道是,阳极生阴,阴极生阳!”

    “九为极阳,六为极阴,故而,九生阴,六生阳!”

    “大秦为水德,水性阴平,需以大阳补之!”

    “故而,臣以为国纪当以六!”

    ........

    听到李斯与周青臣以及淳于越辩论,赵术不由得笑了笑,他心里清楚,周青臣与淳于越都有才名,辩论也是他们擅长的事情。

    但是,这个辩论的对象,是要分人的。

    对上李斯,赵术不认为他们会赢。

    双方都很道理,现在就要看谁更能说,谁更能引经据典了。

    赵术清楚,儒家与法家的观念,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大不一样的,更何况,周青臣还是一个杂家。

    这等于是儒,法,杂三家再争。

    “王上,臣赞同长史之言!”

    这一刻,王绾站了出来,他心里清楚,在这样讨论下去,也没有结果:“我大秦以水德,水性阴平,需以大阳补之!”

    “如今我大秦国都,便名咸阳,本身便是大阳之数!”

    “又有秦法奉合!”

    “在易经之中,九为变数,一国一朝,当以定数而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