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福建模式。

    都不用等陛下问责。

    福建本地人,就不买布政使的账。

    布政使衙门的福建籍官员,会阳奉阴违。

    下面的各级地方主官会把布政使当空气。

    年轻的读书人,敢直接跑去布政使衙门,站在衙门口,大骂布政使,看热闹的百姓,还会鼓掌喝彩!

    当初,不是没有保守派想要强硬改变福建模式。

    可这个出自保守派的布政使,年终就被陛下撤职了!

    因为,这位布政使在如今,已经超越直隶,紧追江浙的第二大赋税来源的行省内,竟然收不上地方财税!

    纳粮的乡土村社不配合。

    交赋的雇工身股制商人不配合。

    就连布政使下面,州府县衙各级官员,都阳奉阴违。

    有了这个教训后,朝廷再派去的布政使,即便是保守派,为了自己的官职,也只能捏着鼻子,什么也不做,当个泥菩萨,看着福建地方,百姓、官员按照福建模式去营运。

    只求能把地方财税收齐,不让朝廷问责就成。

    近些年,福建的变化更大。

    当初,跟随燕王出海的富贾豪商中,福建豪强至少占了一半。

    现在,这些人几乎完全退出海贸,都在燕华治下,搞起了工业。

    这些商贾豪强,在燕华治下发家致富,走上工业之路后,乡情缘故,对于留在福建的亲人也多有帮衬。

    会扶持叔伯娘舅,在福建搞一些,为他们工厂生产零部件的配套工厂。

    这在燕华,被称为产业链分工。

    燕华受制于人口,很多工业产业链上的,利润低廉的产品,他们不愿意自己做。

    而且,也没有那么多人手去做。

    就好比,燕华发明的那种手提行李箱。

    当时,燕京的很多工厂,就把竹编标准化箱体这个活,交给福建的亲族去做,扶持这些亲族。

    这样的例子在福建和燕华之间比比皆是。

    所以,福建的工业发展也是大明最强的。

    这两年,随着燕华产业链升级,对,燕华就是这么说的。

    像竹编手提箱这种产业,已经全都无偿扶持福建了。

    尤其是,大明各地商人,通过陈朝盗取、盗用燕华的专利技术后。

    凡事一项技术被大明商人盗取。

    燕华的商人,就会马上,无偿把专利技术,转移给福建的工厂主。

    甚至派出技术工程师去福建亲自指导。

    说白了,燕华的商人,就是用这种方式,在反击大明,恶心大明的盗取行为。

    燕华的工厂主,经过过去十几年从事工业,已经摸索出一套,如何培训工人、如何确保质量、如何增加生产效率的标准化模式。

    当他们派遣技术工程师,免费把这套秘密传授给福建的工厂主后。

    配合福建,由燕王奠定基础的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制度。

    很快就展现出了十分强悍的能量。

    手提箱、手摇缝纫机、水锤锻造的农具、厨具等等小商品。

    福建不但产量大,价格更便宜,而且质量还特别好。

    若非,现在整个大明需求量很大。

    市场很大。

    并且,商贸受运输成本限制,福建产品,销售路程超过八百里后,运输成本,会导致商品整体成本增加十分明显。

    恐怕,那些盗取、盗用燕华技术的工厂主、商人早被福建工厂主挤兑垮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