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度直角向上的结构,他就知道,排烟肯定不畅通。

    要知道,排烟畅通与否,也决定了锅炉的效率。

    朱棣看着杨六六挠头,笑道:“你们增加了猛火油喷洒,是不是因为发现,添加煤炭的速度,如果超过一个值后,再多添加煤炭,不但增加锅炉的效率,反而还会降低效率?”

    杨六六连连点头,眼睛亮晶晶看着朱棣。

    只有他们这些研究人员才知道王爷的厉害。

    很多时候,王爷随口点拨一下,就能让大伙找到解决问题,把研究做成做好的方向。

    朱元璋等人,看到杨六六的眼神,不由好奇看向朱棣。

    朱棣指着烟囱,“我认为,烟流动,和水流动应该有些相同之处,一条河流越宽,越笔直,水是不是越发容易流动,你们不妨试试,做一根更粗的笔直烟囱,直接从动力舱,直通甲板……”

    其实,烟囱最好高度要高。

    同时,最好上细下粗。

    另外,如果想增加锅炉效率,最好使用多个小锅炉,小锅炉的水量少,更容易迅速升温加热,多个小锅炉同样,也增大了炉底的受热面积。

    不过,这些他不想直接点明。

    指明直通甲板的方向,他相信,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实验中,研究人员一定会慢慢发现的。

    或许,最终还会研究出气压差这些原理。

    他全都说了。

    直接应用,没有无数次的实验,研究人员,就不可能去专研,为何高度越高,上细下粗,就越有利于排烟。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工匠经验。

    而工匠经验在工业中大规模实验、应用中,就会慢慢催生人们去钻研其中的内在原理。

    化学、物理这些学科,进而就会慢慢诞生。

    就好像,他让东旭做兵备官,协调军工生产,提高武器性能。

    东旭慢慢开始研究弹道,研究弹丸初速度、进而发现了重力加速度、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等等。

    未来,这类由工匠经验表象研究,最终深入到内在原理钻研,会越来越多。

    “杨师傅,伱们这艘试验船的速度有多快?”蓝玉见朱棣不询问了,迫不及待好奇询问。

    众人也顿时精神一震。

    刚才看到这艘速度奇快的船时,当时他们就想问这个问题。

    杨六六笑着介绍:“梁国公,俺们是从鸡笼屿出发的,鸡笼屿至棉花岛,直线距离六十五公里,我们在试验检测中,做了很多大机动转弯,行驶路程绝对大于六十五公里,总耗时两个半小时!”

    三个半小时!

    没小时,差不多十几公里,接近二十公里!

    众人默默算着。

    露出震惊之色。

    二十公里其实并不算快。

    战马的速度,轻松超过这个速度。

    但这是海上!

    而且,蒸汽机有着战马无法解决的优势。

    朱棣点头,笑着说道:“这个速度已经很不错了,如果用蒸汽提供动力,安装在车子上,蒸汽动力车头,后面挂上一串车厢……”

    朱棣对杨六六等工程师,描绘起了火车。

    “若真能给轮子装上蒸汽车头,把轮子放在两根铁轨上行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把这种蒸汽提供动力的轨道交通建立起来,咱们吕宋,从北到南,最多也就一天时间。”

    “而如果在中原,修建这样的工程,可以极大促进,内陆地区的商贸以及人员往来,试想一下,即便是每小时十五公里,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不间断行使,从金陵到蒙汉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