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头子对江浙收取高于天下其他各地的税赋。

    江浙上上下下,嘴上不敢说,心里是有怨气的。

    “本王就是与你开个玩笑,同时也是提醒你,如果想要为江浙谋求福祉,有些话,就千万不要说。”

    王东家擦着额头冷汗,连连点头。

    朱棣继续道:“如果,我希望江浙地区推行乡土村社,并且,所有从海贸这条产业链赚钱的人,都要进行雇工身股制改造,伱觉有几分可能性?”

    江浙地区,乡土村社推行的一直不顺利。

    除了沈家在周庄搞得有声有色。

    据他听到的消息,朝廷派去江浙地区的官员,几年了,一直无法推动乡土村社。

    很大原因,都是历史遗留问题。

    首先,朝廷对江浙地区收取的工农商高税赋,导致江浙上上下下对朝廷都十分抵触。

    百姓根本不信朝廷。

    士绅又在其中添油加醋,引导百姓。

    那几个朝廷寄予厚望的县令,又没有魄力。

    其次,江浙地区这几年,整体风调雨顺,百姓虽然在高税赋下,生活压力沉重。

    可到底比其他地方百姓强一点。

    大多数百姓,无论佃户,还是自耕农,勉强都能吃一口饱饭。

    求变的动力不强。

    更担心,朝廷胡搞乱搞,连现在的日子都过不上。

    朱棣看向十几个江浙豪强,“这些年,福建的变化,你们都看在眼里,相信你们也很清楚,乡土村社一旦建成后,整合人力物力,对海贸的强大推动力……”

    江浙豪强连连点头。

    “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们,如果江浙地区不尽快搞乡土村社,即便铲除海盗,朝廷彻底开海,你们江浙即便拥有鱼米之乡美称,物产丰富,将来也会在海贸竞争中,落后于福建……”

    江浙豪强,看着福建同仁,微微挺胸,唇角浮现笑容。

    面色不由凝重。

    心情更格外沉重。

    久居福建,他们当然清楚,王爷这番话并非危言耸听。

    朝廷放开海禁还不知何时。

    可福建却日新月异变化着。

    去岁,福建财税贡献,已经从垫底,挤进朝廷所有行省前七之列!

    江浙再不追赶。

    以往这个被大家瞧不上的邻省穷兄弟,可能就要变款爷了!

    江浙豪强余光悄悄看着,正在推心置腹讲话的朱棣。

    福建之所以让他们江浙人,都感到压力。

    都是这位王爷一手缔造的。

    “福建的变化,已经证明,乡土村社的确会短暂损害地方上层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乡土村社建成后,地方会更加富裕,百姓手里的钱更多,无论你们对内做生意,还是对外海贸,生意都会更好做,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为何不能共同努努力,把这块肉,养的更肥一点,然后再分润呢?”

    ……

    江浙豪强都明白朱棣的意思了,纷纷表态:“王爷,等此番回去后,我们就会动员故交好友,请大家到福建观摩,然后动员大家,效仿福建士绅,帮助乡邻搞乡土村社,推动江浙乡土村社气氛。”

    福建豪强们也纷纷表态,“王爷,我们与江浙相邻,在江浙也有很多故交好友,也可以帮王爷劝说!”

    江浙士绅,可能还觉得,只要死扛硬顶,这乡土村社至少在江浙就搞不成。

    可他们这些人看得清楚。

    乡土村社是大势所趋。

    何况。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