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而高昌国的覆灭这个还有个有意思的事儿。

    丝绸之路在西域这里大体可以分为北道、中道、南道。

    其中南道的鄯善、精绝、于阗这条线在隋末已经废弃,至于废弃的原因,归来时的玄奘写在了游记里:

    尼壤城已经被沙漠吞没,周围仅能依靠一个三四里宽的大泽过日子,路非常难走,这个尼壤城就是公元三世纪时候的精绝古国,灭亡多半就是因为土地沙漠化,绿洲消失。

    这种情况下能走的只有中道和北道,但这两条道挨得特别近,而且北道的伊吾在贞观四年就主动投唐了。

    这种情况下高昌国就实际上成了扼守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但其不仅不投,还跟二凤呲牙咧嘴的。

    这就别怪小心眼的二凤找你麻烦了。

    平高昌的战争几乎是二凤一人一意孤行平下来的。

    贞观十三年十二月,太宗令唐军铁骑兵发高昌。

    公卿近臣都劝:陛下啊,那么远怎么打,打下来也不好守,别了吧。

    “帝不听”。

    贞观十四年八月,高昌被灭。

    对于高昌的处理意见,公卿近臣再次众说纷纭。

    魏征反对,认为首恶已死,羁縻就行,屯守是耗费钱财,得不偿失。

    并且还说如果派兵驻守的话,戍卒百人能死七八十个。

    褚遂良反对,认为派兵戍守此地是劳民伤财,建议立高昌王,质其子就行。

    “帝不听”。

    对于高昌的判断是少见的贞观群臣集体看走眼的事件,因为此时正值吐蕃的国力上升期。

    此时二凤如果没有力排众议率先拿下高昌,那么等吐蕃崛起后,大唐经营西域的窗口就会被彻底关闭。

    到了那时如果想经营西域,需要耗费的代价可能是灭高昌的数十上百倍。

    而有了安息做支点之后,贞观十八年的焉耆都护府,二十二年灭龟兹设安西四镇。

    再到高宗显庆四年灭西突厥,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所以后来岑文本还专门上疏拍马屁:高昌之平定,全赖两个人。

    一个是陛下圣明远见,一个是侯君集打仗有方,至于其他朝臣,全是帮倒忙的!

    魏征空想的驻军死十之七八也没有发生,贞观十六年郭孝恪去西州当刺史,写下了见闻。

    途径高昌旧都,当时的戍卒皆有欢心。】

    杜如晦看完感觉自己都不用回头,都能想象得到陛下现在脸上是个什么表情。

    事实也是这样,杜如晦都没回头,就听到后面陛下的声音:

    “玄成啊,汝以为,这高昌国当不当灭?”

    声音很是和蔼,但是蕴含在其中的雀跃只要是个人就都能听出来。

    魏征不卑不亢:

    “臣以为,既已得知高昌国主明岁前来朝贡,如今讨论如此问题,不合时宜。”

    李世民自讨了个没趣,撇撇嘴脸上笑容不减。

    英明的决定本身没什么,但力排众议的英明决定被千年后的后辈肯定,那爽快感简直无以复加。

    没看连侯君集都笑的合不拢嘴吗?

    灭国之功是多少武将的梦想?而如今已经被光幕提前告知,怎能不欢欣鼓舞?

    如此开心的侯君集心里甚至冒出来了一个不合时宜的念头:

    要不要干脆搅黄了高昌国主的朝贡?

    否则如果陛下稍使手段把那高昌国主收拾的死心塌地,他去哪儿寻灭国之功去?

    不过这个念头转瞬间就被他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