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竑哈哈一笑,随即说道:

    “薛卿,诸位,不要纠结于花了多少钱,教育背后的好处,是能为我大宋带来数不胜数的人才。而人才,才是我大宋国运昌盛的根本。”

    得益于四川路、两浙路和江南两路推行新政的红利,义务教育得以有条不紊推行。尽管朝廷和各地官府财政并不宽裕,但义务教育的推行,他却是义无反顾。

    教育是国家之本,人才是强国之基。后世被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放在任何时代都不落伍。

    “万事开头难,义务教育虽然已经开始推行,但接下来才是重点。那就是要把义务教育办实了,数十年如一日地办下去。到时候,用不了三五代人,大宋就是真正的世界第一强国,就会凌驾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之上,没有任何人可以欺凌。”

    赵竑侃侃而谈,下面的徐氏父子听得冷汗直流。

    在赵竑的雄心壮志面前,福建泉州的那点小破事,太过渺小。

    “陛下,如果要在整个大宋推行义务教育,那么一所师范学堂,恐怕是不够。”

    真德秀摇摇头,皱眉说道。

    现在的大宋,除了金陵师范学堂,还没有第二所师范院校。金陵师范学堂第一期速成班,挖空了太学院,以及征集了许多地方精英。尽管如此,金陵师范学堂一年招生不过两千人,应付庞大的教师需求,捉襟见肘。

    “金陵师范学堂,除了第一期的速成班,第二期、第三期同样是一年速成,尽量吸纳各州学、县学的佼佼者。从第四期开始,招收人数扩为三千人,学期定为三年,不再变化。”

    果然,赵竑思索着说了出来。

    “从明年春天开始,在四川成都和临安城各设师范学堂一座,招收人数各为两千人,三年的学期,不搞速成。另外,也是从明年春天开始,金陵讲武堂扩大招生为两千人,四川讲武堂扩招到一千人。大宋普及义务教育,各个学堂的体育教师也要跟上。”

    四川人口一千多万,占了整个大宋的五分之一,设立一座师范学堂,十分必要。

    至于临安城,兼顾东南福建广东两浙,都是人口稠密之地,有一座师范学堂,也在情理之中。

    执政们纷纷领旨,心思不一。

    真德秀看了一眼赵竑,心里暗暗发怵。

    就说金陵学堂,被那些所谓的“体育教师”锤炼之后,个个都是精神抖擞,干净利落,可就是感觉少了些文质彬彬,多了许多戾气。

    孰优孰劣,只有天知道。

    “陛下,河西制置使范钟上奏,河西残余的蒙军已经被全部赶出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至月底,四川共移民三十万百姓,仍有四川百姓陆续前往。屯垦的厢军五万迁入河西,余玠部五万官军镇守河西各郡城。另有夏民十余万人纷纷逃回河西。整个河西路,已有我大宋官军十万,百姓近四十万,马场已被我大宋官军接管,屯耕的田地,已达三百多万亩。”

    兵部尚书宣缯朗声奏道,生怕赵竑发问,紧跟着说道:

    “陛下,四川制置使崔与之上奏,四川路已向河西转运粮食近 70万石,截止到冬日以前,应该可以转运 150万石。另有商贾转运粮食等物,并不在奏报之中。”

    赵竑轻轻点了点头。

    150万石,50万人,每人 3石,大概 600斤,已经可以扛到明年春暖花开了。

    占了一个河西,没有一点收获,反而要转运钱粮 150万石,相当于400万贯钱粮,等于是整个四川百姓在往河西输血。崔与之这个四川制置使,果然没有让他失望。

    幸好,汉中屯田成功;幸好,大宋还有海外不断输血。

    “传旨给范钟,妥善安置流民移民,不可使一人饿死冻死。从现在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