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招了。”

    作为一名科班生,周长风自认为自己是非常理智的战术家,不盲目追求某一种特定的打法,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因境况不同而随机应变。

    同时身为专业的后来者,他能够站在穿越者的历史制高点来更加客观的审视目前的状况。

    大明的战争需求是非常独特的,因为目标地域特点,大明陆军需要同时部署三种类型的地面部队。

    第一种是在南亚次大陆与英军对抗的部队,比较常规,投入传统的、一般水准的普通步兵师即可,大规模装甲部队受限于糟糕透顶的气候与地形条件将很难发挥效用。

    少量装甲载具也最好分散编入步兵师,承担伴随支援任务——类似于三号突击炮的履带式突击炮最为合适。

    第二种是在澳洲大陆与澳军对抗的,这儿的自然环境就比较适宜了,步兵与装甲部队相配合能在澳洲最大化的发挥战斗力。

    装甲部队在这里完全可以独立作战,明军现在还没有装甲师,应该加快对现有的战车旅的改编,把纸面上的装甲师草案变为现实。在这里,中规中矩的中型坦克是最恰当的选择。

    第三种是在太平洋诸多岛屿与美军对抗的,因为夺岛和守岛的实战需求相去甚远,实际上又要细分为两种类型的部队。

    先是要灵活的两栖集群来抢滩突击上陆,开辟登陆场,这就需要良好的海空协同,须着重强化通信协同能力,同时装备性能良好的水陆两栖坦克。

    再是要火力充沛、后勤支援单位完善的重装步兵师来负责守卫岛屿,需要充足的炮兵部队和自行反坦克炮,给予敌人的登陆部队强有力的打击。

    某种意义上来说明军的学业压力也挺大的,需要同时学习、研究、发展好几种不同的战役学说。

    这对一个国家的组织能力提出了很大的考验,能做到合格的是二流国家、能做到良好的是一流国家,如果想成为超一流的霸主,那就都得精通。

    明军还暴露出的一个迫切问题是步兵师和野战重炮旅之间的协同困难、沟通不畅。

    三十六年制步兵师不含重炮,只有在临战前才会得到野战重炮旅的配属支援,通常是144㎜榴弹炮营和112㎜加农炮营各一个。

    这种编组模式虽然方便了平常驻训和投送,但是临时配属经常出岔子,甚至因为口音和方言问题而闹了很多笑话,对步炮协同造成了负面影响。

    周长风的评价就是看似聪明超前,实则聪明反被聪明误,还是老老实实回归传统,调整步兵师编制,默认为师属炮兵增加重炮单位。

    武器装备方面的好消息接踵而至,除了四〇式中型坦克正式投产以外,新型两栖坦克的木制一比一模型也完成了。

    现役的三五式浮游战车是战间期技术下的产物,性能早已落伍,因此去年兵部军器局就下达了加快研发下一代两栖坦克的指示。

    不过,周某人当时在外征战数月,回来之后发现指标不甚理想,所以果断横叉一脚,军器局起初定下的指标被大改,所以正在进行中的设计不得不推倒重来。

    结合自身经验,周长风对新型两栖坦克的要求是抗风浪能力为三级风和一米浪高。

    火力与防护则是搭载一门80㎜短身管炮,车体正面能够抵挡美制12.7㎜重机枪,炮塔正面能够抵挡37㎜反坦克炮在远距离的射击。

    该型坦克由燕京迅捷公司负责设计,颇具特色,并没有采用明军坦克使用的、更合理的主动轮后置的设计,而是将其它列强一样把变速箱与主动轮放在车体前部。

    如此一来,尽管车体正面装甲依旧只能抵挡12.7㎜机枪弹,但是37㎜穿甲弹在穿透装甲以后会被变速箱阻碍,减轻对车组成员的伤害。

    其所用的80㎜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