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卡、坦克杀手、铁拳皆存在这个问题,直到六十年代开始采用压电引信才使得哑弹问题得到了解决。

    不过格拉赫博士今天的运气好像比较差劲?第二发、第三发也同样是哑弹,直到第四发才成功起爆。

    旁边的助理带着怀疑的目光看了一眼旁边的弹药箱,“这些弹药的故障率怎么这么高?看来今天不是个好日子。”

    博士倒是不在乎,他自顾自的重新装填了一发,“没有好日子和坏日子,你可以把哑弹看作随机变量,用离散概率分布来分析这个情况,相互独立的随机事件是反常识的,不要惊讶于连续发生小概率事件。”

    在接着发射数发以后,测试结束,众人凑过去评估。

    纵然是装甲厚重的玛蒂尔达也被金属射流成功贯穿,钢铁上的烧蚀痕迹让大家非常欣喜。

    可钻入内部考察的丹克尔少校却汇报了一个不太好的情况——后效不佳,没有对坦克内部造成明显损伤。

    实际破甲深度要显著低于静破甲深度,所以金属射流在勉强贯穿了60㎜厚的装甲后就成了强弩之末,无法毁灭内部成员与设备了。

    随后,武器局评估小组在现场对弹药进行了拆解。

    与猜测无异,这种反坦克榴弹使用的就是基于门罗效应的聚能破甲原理。

    德社也有这种原理的弹药,目前用于Kar98k步枪发射的反坦克枪榴弹,所以大家并没有很诧异,只是惊奇于这种巧妙的发射方式。

    子技术整合水平相当重要,各个子技术很先进不代表就能造出一个优良的结合体。

    英国人有一流的火炮技术、一流的发动机技术、一流的冶金技术、一流的光学设备,但是他们整合出的许多坦克却让人无力吐槽。

    美国人在这方面也是半斤八两。

    在一份议论之后,助理有些不解地开口道:“跟据我们的研究结论,高密度的软金属更适合用于制作装药罩,中國人不可能不知道这个规律,但他们居然使用了软铁?紫铜才是更好的选择。”

    “也许是因为铜要用于制造其它子弹和炮弹。”有人猜测道。

    “很好,结构简单但效果不错,中國人的作品一定会给我国设计师们启发的。”格拉赫博士沉吟道:“更换装药罩的材质,用RDX代替TNT,这将足够从正面毁灭敌人的任何载具。”

    若有所思的丹克尔少校则说:“那真是个好消息,但我认为它实际上还有更多的用途,比起攻击坦克,步兵们还可以用它攻击敌人的各种掩体。”

    大家都很看好这型武器,觉得它必将成为德意志步兵的利器,同时伞兵从此也拥有了强而有力的单兵大炮。

    不过在试射之后的总结中,武器局评估小组也记录了缺点——散布太大、哑弹过多、射程较近。

    德社战争委员会对此很重视,指示要分两步进行——不能耽误时间,先立刻进行原样仿制,量产一批;同时进行改进工作。

    与大明对德社的态度相仿,柏林方面也认为本国需要一个遥相呼应的友邦。

    虽然鹿特丹条约禁止德社对外输出▇▇,不过二十年代其内部政见混乱,权利纷争严重,也尝试过一些國际▇運的举措,大明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所以尽管大明因为远交近攻而与德社有较频繁的往来,但朝廷的戒心从未放下过。

    故而,由于意識形态的差异和以往的芥蒂,结盟就不考虑了,维持目前的关系、双方各留一些余地就挺好的。

    有意思的是,周某人当时和克莉丝吹牛胡诌的时候扯了一句“我开东风猛士飙到过一百五”。

    后者笃定周某人说的绝对是实情——兴致勃勃时下意识说出的话,可信度很高。

    斯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