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了。”

    特种部队行动时最需注重的就是隐密性,一切为了出敌不意。他们往往需要在缺乏友军支援和补给的情况下长时间作战,其作战性质使得他们也无法携带重装备,仅有手头的轻武器。

    正因如此,他们也非常依赖预先提供的情报,一旦情报失误,别说装甲单位和步兵单位了,即使是二线的守备单位乃至民兵都可能重创他们。

    对于深入敌境的特种部队而言,提前暴露基本就意味着失败,遭到拥有火力优势的敌军却无友军支援,只依靠狙击步枪、冲锋枪、轻机枪、枪榴弹又如何能对付重机枪、迫击炮、装甲车呢?

    指望用狙击步枪抗衡敌军的重机枪与迫击炮?当重机枪在六、七百米外倾泻的密集子弹飞来时,孰能安然自若的继续瞄准呢?至于射程好几里远的迫击炮,那就更不可能了。

    这就不得不提“特种兵被女民兵使用迫击炮团灭”的经典案例了。

    不同于明军,英、法、德、美等西方军队往往将侦察分队作为大部队的前出触角,执行相对来说比较大张旗鼓的武装侦察或火力侦察任务,为大部队摸清敌军的前沿部署。

    而明军的侦察分队则更强调隐蔽的纵深渗透,尽量避免交火,神不知鬼不觉地渗透至敌军战线后方,侦察情况之后再悄然撤退。

    他们的战术包括:潜伏渗透绘制布防图、捕捉落单敌军士兵来审讯出情报、观测目标来引导己方炮击或空袭、破坏关键设施等等。

    这可以说是历史传承下来的一贯风格——夜不收、缉事军、尖哨等古代明军的斥候单位就经常干着这样的活,深入草原、寻摸敌军动向、绑架蒙古人来盘问消息。

    不过,因为手段单一(只能徒步渗透)、训练有限(没有接受长期生存训练等等)、器材不足(缺乏便携式通讯器材等等),即使是明军的侦察分队也只能执行浅近纵深的任务。

    而专业特种部队的存在则可以填补这一空白——训练有素的特种部队可以通过空投方式进入纵深,执行远程侦察任务。

    譬如美国人在越战期间成立的LRRP(长距离侦察巡逻队),主要就是负责进行深远纵深的任务。

    鉴于太平洋战争的地域特点,这儿注定无法像欧洲平原一样出现大兵团硬碰硬,陆战的规模总体上是较小的、稀碎的、零散的。

    这种条件下,倒也是机动灵活、神出鬼没的特种部队大施拳脚的好地方。

    “那句话咋说的来着?‘准备好猎手部队,给敌人带去神杀鬼没的恐怖’。”周长风嘀咕了一句历史上某个叼着雪茄的胖子首相对特种空勤团的指示。

    有历史上英国特种空勤团对挪威重水工厂的突袭、德国勃兰登堡部队橡树行动营救贝尼托等等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的例子,周长风很期待在今后的大战中大明特种部队的表现。

    不过在那以前,他们恐怕得先在东瀛列岛上练练手了。

    次日。

    湖州府,太湖南畔。天色刚刚大亮,水草丰茂,一群野鸭在芦苇荡中缓缓穿梭着。

    但随着哗啦哗啦的轻微划水声传来,这群本来怡然自得的野鸭受了惊,快速向旁边游走了。

    十几个身影半潜在水中,正在向岸边移动着。

    他们每个人身前都漂着一团包裹——这是把行装用雨披包装起来制成的简易漂浮物,用于辅助泅渡。

    即使水性不错,可要带着高达六十斤的负重完成一、二里远的武装泅渡,对体力的考验可想而知。

    好不容易靠了岸,还要分组掩护,一部分人持枪戒备、一部分人迅速穿戴行装。

    然而正当大家准备继续时,却有摩托车的轰鸣声葱远处传来。

    一辆二轮轻型摩托车飞驰在土路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