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奏疏集录-卷八十三》的姚良川走过来,指着其中一页说道:“之前听人说征伐日本的提议几百年前就有人提过,我借书查了查,还真有,今天刚找到。”

    “万历年间不是援朝么?”正拿着馒头在啃的谢万诚含糊道:“是不是搞错了?”

    “理论计划哪能跟实际举措一样?”姚良川挥挥手,扫视了一圈在场的众人,“我这么说吧,当年这征倭方略还挺豪气,打算发兵十万,渡海远征。”

    朱翊钧活得久,前后在位四十八年,大明帝国半个世纪积累下来的奏疏数量之多可想而知。

    姚良川过年期间闲来无事,就去应天府立藏书馆借了三十五卷的《万历奏疏集录》,前后看了一个月,还真就找到了传闻中的事。

    由于《皇明祖训》所立下的不征之国的规矩,后世人们往往认为明朝不可能发兵日本。

    但所谓的祖宗规矩一直以来都不是不能打破的,只不过要考虑是否契合多数人的利益。

    实际在万历年间,大明朝野间曾经掀起过一场东征的议论风潮,发兵日本这一计划还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一度付诸于前期准备,但最后因为实际情况不允许而不了了之。

    最早的构想早在万历十九年就出现了,两广总督刘继文上疏建议可以让葡萄牙人去打日本人,所谓“借夷平倭”。这一年,明军甚至尚未入朝。

    但随着朝鲜被揍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明朝的精力就侧重于先解决侵朝的倭寇了。次年,太仆寺少卿张文熙提议:以浙、南直隶、闵、粤四个省各出兵一万五千人,总共六万兵马登陆日本,一劳永逸解决倭寇祸患。

    之后几年,因为战事进入白热化阶段,远征日本的构想并未付诸行动,但一直在不断完善。比如万历二十二年,福建巡抚许孚上疏,反驳了朝中“元朝征日大败”来反对发兵的言论,认真估算了军费和兵力,造船两千艘、练兵二十万。虽然很夸张,但大致框架已经确定。

    等到万历二十六年,御史徐兆奎也上疏提议征倭捣巢,兵部在其奏疏基础上加以完善,确定以浙、闵、粤为核心。在朱翊钧准奏以后,调兵遣将立刻开始——广西总兵接管浙江,总领征伐事;兵部右侍郎组织募兵造船;沿海几省组织探子和细作前往日本探查。

    然而,随着侵朝倭寇屡战屡败,败局已定,丰臣秀吉病死,大明君臣便失去了渡海远征的兴趣。因为那时候,明朝已经在历时六年的援朝战争中耗费二千余万两白银的巨资,同时,播州的杨应龙叛乱也越发猖獗,于是征倭计划被终止。

    赵寒枫微微摇头,叹道:“也算是时运不济吧,万历年间接连三次征伐,国力难支。”

    “今非昔比,战略态势不一样了。”周长风拿着盛满蛋花汤的搪瓷杯,喝了一大口,随意道:“古代拿下日本没什么用,要铜的话直接贸易就行。”

    吃过早饭、整顿完毕之后,陆战一团便离开了火车站,前往预定的驻扎地点。

    海州郊区本就有一大一小两处校场,供驻防于海州的陆军第十一工兵旅和海军陆战队第六营使用。

    随着计划的实施,扩建此地的驻扎区域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因为无论早晚,海州都将会成为重要的兵力投送出发地。

    而且刚好有个工兵旅本就在这里,扩建起来更是方便。

    土地压平夯实,铺上一层三七灰土,这是一种由熟石灰与粘土混合而成的建筑材料,古往今来都广泛使用。

    起居生活的营房、旱厕、澡房、食堂、文娱处均由结实的九层胶合板建成,而弹药物资仓库、厨房、军官住处、医馆则为红砖砌筑。

    扩建不久的营区看着崭新无比,所有设施一应俱全,规划可以容纳五万人驻扎。

    拎包入住,着实美哉。

    两排悬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