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炮,同时能够抵御目前较为糟糕的情况的装甲。

    大战中期前的主流反坦克炮基本都是37㎜级别,偶尔有47㎜级别,500m穿甲深度不超过50㎜,按照这个标准就足够了,也不可能奢求一辆中型坦克能硬抗罕见的重火力。

    因而,追求车内空间宽敞的话,那就垂直装甲,但重量会加大;如果改用倾斜装甲,可以用更薄的厚度达到相同的防护能力,但车内空间也会变小。

    具体如何权衡,那就得看大明的坦克设计师的本事了。

    除此之外,车载电台、最精致的光学瞄具、最高等级的装甲钢等等全都给整上,因为追求的就是单车战力最大化,造价倒是次要的。

    也可以反过来想,当它能够以一敌二时,只要造价不超过对方的两倍,那就是赚的。

    周长风的臆想很是美好,不过他也清楚这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有先见之明的确可以少走弯路,但不意味着可以跳跃式前进。该走的路依然得走,只是走的是直线。

    技术装备的发展是一步一步慢慢来的,他知道最关键的是必须给坦克底盘留出的冗余多一些,以便于未来逐步升级。

    像历史上德国人在这方面就吃了亏——兢兢业业的IV号坦克最初的A、B型只有16-18吨、装甲15-20㎜;之后的D、E、F型不断的加厚装甲、换装长管坦克炮,重量增加到22吨;等到巅峰的H型,重量已达25吨。

    因为最初设计时压根没想过会这样发展下去,所以IV号坦克的底盘已经被德国人挖掘到了极限,不堪重负,再无力承载越来越重的改进了。

    显而易见,倘若起初能把底盘重量冗余设计得大一点,为未来的改进留下充足的余量,到时候便可免于大费周章的更换生产线了。

    这也是周长风给自己定下的最小目标——如果大明设计师因为没有料到战争的长久、战争促进坦克的加速发展,而未高瞻远瞩地留下足够的冗余设计,自己千方百计也得使之改变。

    要是财大气粗的美国人可能不在乎,人家同时开十几条生产线都是小意思,但对于汽车工业规模有限的大明来说,一丁点的浪费都是难以接受的。

    日暮西山,白昼即将离去。

    首日的测试就算告一段落了,接下来还有用于测试可靠性的长距离连续行驶项目、坦克炮实弹打靶、车内成员观察视界是否良好、更换负重轮或负重轮时间等等一系列详细测试。

    试验场东南边的一处小土坡上,两名百无聊赖的哨兵正在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着。

    “……钢厂那地儿也是危险得很,我堂兄写信讲的,他们那厂前些日子就又出了人命,铁水包没钩稳,刷啦一下就翻了,浇死了下边的俩人,当场就烧成灰了。”

    “啧啧啧,命中一劫啊……不说了,我去方便一下。”

    一名大个子哨兵背着枪走到了被迫,解开裤子放水。

    片刻以后,正当他准备返回时,却瞥见不远处的灌木旁似乎有什么东西动了一下。

    他以为自己看花了眼,懒得管,但犹豫了一下还是停下脚步,定睛看去。

    好像是个人?

    “喂,姓胡的!这边像是有动静。”

    两名哨兵随即端起了枪,缓步走了过去。

    这儿草木繁茂,田野间的青草约莫能齐小腿肚,如果躲在灌木丛旁边趴伏在地,还真不易察觉。

    还没等他俩靠近,一个身影就颤悠悠地站了起来,边起身边连声道:“二位…二位爷,别开枪。”

    哇擦?还真是个人?

    被吓了一跳的那名大个子哨兵厉声呵斥道:“出来!你在搞什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