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不敢怠慢。

    “实在是无话可说,老弟你……哎!”

    “没事,就当是半年小长假,还没人打搅,多清闲。”

    看样子他不是为公事而来,只是以个人身份前来探视的,所以周长风就随意的打了个哈哈。

    面露无奈地沈瑜掏出了一包未开封的香烟,拋过去之后问道:“你当时可还有见过其它情报?”

    “我说了啊,那些都是十几、二十年前的旧东西了,没用。”

    “嗯。你搞到的那个伪装、隐蔽指导条令是最有价值的,情报处至今没找齐全,其它的倒是多少有一些。”

    沈瑜带来的一大好消息是关于特种作战单位的。

    以往执行突袭任务的人员队伍皆缺乏专业性,行动水准也参差不一,胜少败多,而去年对巴达维亚的叛贼的突袭锄奸虽然也是临时赶鸭子上架,但其组织、计划、实施却可圈可点。

    这让朝廷大员们意识到了组建专门用途的行动单位的必要性,此前虽然也有这种建议,但一直没有推动力,因而拖沓至今。

    “……例如说河北都督府有个家伙对此非常上心,屡次三番上书、四处游说,但是收效甚微,不得支持啊。”

    “问题不大,现在组建也不迟。那…具体是怎么个办法?”

    “我也只是听说啊,道听途说,还没有确切消息。”沈瑜想了想,回忆道:“好像是复设一个掩人耳目的仪鸾司,下辖几个队,统共小几百号人。”

    噢,这个套路倒是和“特勤团”一样嘛?

    仪鸾司本是宋朝掌管皇宫礼仪的官署,明初亦沿用,但没过多久就被裁改成了锦衣卫。

    这一次时隔几百年重新复设,其名义上挂靠在卫戍指挥使司下,但实际却是独立的,直接听命于大都督府,是一个级别相当高的特殊直辖单位。

    其编制包括本部、侦搜队、勤务队、四个作战队。

    一、二、三作战队均下辖三个分队,分队是标准战术单位,有十一人;第四作战队则不同,它是火力单位,装备有战防枪、迫击炮、重机枪,实战时视情况而定抽调出来配属给其它三个队。

    这支编号庚字二一四部队的特别行动单位总人数不过二百人而已,但却云集了从明军中精挑细选而来的诸多人才,绝对称得上精锐中的精锐。

    由于初次涉及这个尚不成熟的领域,大明特别行动单位在训练章程、组织模式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不足和疏漏,但这依旧是历史性、开创性的。

    近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支特种部队由此诞生,尽管新生的它现在连自己的绰号都没有。

    沈瑜都不清楚具体内幕,周长风就更不知道了。

    不过他理所应当的觉得自己多少应该给予一些帮助,能少走一点弯路是一点嘛。

    如今的娱乐方式少,监狱中的娱乐方式就更少了,不比后世一部手机一个WIFI就能从早到晚消遣十天半个月,周长风无所事事了几天就觉得无聊了。

    故而他便要来了纸笔,大致写了几个草稿,打算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整理、撰写出一份完整的报告出来。

    顺带,为素未谋面的明军特种部队提出一些前瞻性的、绝不过时的建议。

    中旬第一天的午饭时,周长风忽然想到了自己在临出国前登门造访王桓安、向他提出的定向地雷的设计思路,也不知现在进度如何了。

    回国以后被琐事所缠,差点都忘了这茬子事,就说怎么总感觉心底里有什么东西,果不其然。

    “话说,允不允许打电话啊?”

    “按规矩来说是不行的,不过…周长官你要同谁通电话?咱们替你转达。”

    于是周长风就让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