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的话,进攻马德里的其它国民军和意军可就危险了,恐怕得立刻撤退。如此一来,被三面包围了半年之久的马德里就解围了。

    从战略上来说,形势将会直接逆转,这是国民军方面万万不能接受的。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国民军第九十六步兵旅组织了多股侦察分队,在特茹河的上游或下游渡河,试图摸清楚当面的对手的底细。

    而五〇旅则摆出了一副死赖着不走的姿态,在意军原本留下的驻地上继续大兴土木,进一步拓展、加固野战工事。

    而共和军第四十七旅也做出了对应的举措,同样派遣侦察单位和巡逻队在方圆几十公里的范围内四处行动。

    二者的动作可谓极具误导性,尽管线人和間諜发回的情报都一致证明共和军方面并没有发动攻势的打算,但是国民军参谋部在经过反复思虑以后决定不予采信。

    他们迅速调遣了两个步兵师、一个步兵旅、一个野战炮兵旅以及一些长槍党民兵单位,共计三万兵力。

    意大利干涉军也相当配合,把在塞戈维亚休整的第二十六步兵师派往了塔拉韦拉方向。

    短短几天的工夫,漫长战线上的微妙平衡似乎就要被打破了?

    一时间,铁路网上来来往往的军列的密度远超从前,这自然被共和军空军的侦察机给发现了。

    察觉对方的反常举动,共和军司令部揣测国民军方面是误判了己方的意图,为了防备可能的大规模攻势而提前调兵准备防守反击。

    德社方面派驻在共和军的参谋委员会的军事顾问们在一番商讨以后,建议反其道而行之,虚晃一枪。

    既然对方抽调了这么些单位部署往中线地带的塔拉韦拉,那么在其它方向的兵力自然就少了。

    不妨在北线或者南线地带乘虚而入,发起一场反攻,从而让国民军方面顾此失彼!

    一步错、步步错,如此便可逐步掌握战略上的主动权,一点点逆转战局。在六到十二个月以后,便可寻找战机进行战略决战了。

    从整体上看来,这个建议可以说是非常恰当的。

    然而共和军司令部却对此不感兴趣,一种类似于“速胜论”的论调在政府和高级将领们之间流传,并且民间也多有支持,最近新上任的总统也十分赞同。

    共和军认为,现在己方的兵力较为充足,已经扩大到了一百万的庞大规模,同时还从德社与大明购入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军事力量今非昔比,具备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

    司令部设想先调集四到六个师,接着再调集六个师作为第二梯队,再以两个师为预备队,总兵力十五万人。

    他们计划先以第一梯队与对方交战,诱使对方增兵,吸引其主力,最终展开战略决战;届时,有大约十万兵力的己方一定可以占据上风。

    无论什么时候,战略上的预估失误都是非常可怕的。

    纵观人类历史,战术上的辉煌却无法阻止战略上的失败,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司令部命令我们保持现在的状态,除了对特茹河北岸的常规侦察行动。”

    当身处指挥部中的周长风得知共和军司令部的大致构想后,禁不住吐槽道:“这是在开玩笑吧?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是谁给他们的自信?”

    实际上他并不知道具体的部署,但是仅仅依靠获悉的一些调遣信息,也差不多能猜到共和军在做什么打算了。

    比如有四个步兵师正在开赴这儿,此外南线和北线的所有部队都收到了“严禁任何情况下的主动进攻”的命令。

    “这的确很奇怪,他们好像充满了自信。”满脸无奈的克雷蒂安摇了摇头。

    “现在的共和军虽然有很多军队,但是他们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