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误后再把标靶给重新扶正。

    “现在用的引信确实不靠谱,之后专门为它设计个弹底引信就好了。”王桓安不以为意。

    周长风随后又重新组装了一发弹头,然后再次瞄准发射。

    “砰——轰!”

    火光迸发、烟尘飞扬,这一发成功引爆。

    待烟尘散去之后,几人便从边上走出了壕沟,上前检查。

    “半寸的钢板对它来说不值一提,就跟筷子捅豆腐似的。”

    “确实。”

    “感觉如何?”

    “发射筒太笨重了,你们是随便挑的钢管么?管壁可以再薄一点吧?”

    王桓安点点头,“是的,当时随便在库房里挑的一批粗细合适的。”

    周长风回想了一下,“还有,肩托的位置有点靠后,再往前移一点比较好。”

    虽然存在不少瑕疵和毛病,但这玩意作为试验样品还是差强人意的。

    等经过军器局评估以后,还会重新改良,接着试生产一小批下发给部队,再采纳士兵们的反馈进一步改良。

    无论如何,它让大明步兵单位拥有了猎杀世界上任何装甲载具的能力,但前提是在五十米的距离以内。

    射程是五十米而非五米,实战中贯穿装甲的能力是五十毫米的而非十五毫米,这可谓相当亮眼。

    王桓安带着周长风来到了一间库房,然后指着旁边放着的一块厚厚的装甲板,上边赫然可见爆炸留下的烧灼痕迹。

    以及…一个拇指粗细的、深深的孔洞。

    周长风摸了摸那个孔洞,回头说道:“换谁也抵挡不了这种诱惑吧?”

    “不识货的也进不了军器局。”王桓安忽然想到了什么,又转口道:“说起来,按规矩,采纳之后军器局还得给伱发一笔奖金,估摸着最少也有五千圆。”

    噢,对哦,搞发明搞设计也不是白干活的,这么说来,岂不是还能申请专利了?

    说真的,周长风还真没往那方面想。

    现在一提起来,他莫名其妙就想到了一个老梗——斯通纳有M16的专利,成了千万富翁,而AK47的发明者卡拉什尼科夫却连机票都买不起。

    他记得后世的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是15万、一等奖是30万、特等奖好像是150万?

    而王桓安所说的五千圆相当于后世的二十几万,而且还是至少,说不定会更多。

    非常凑巧的是,当周长风离开兵工厂返回驻地之后,小李告诉他先前有大都督府的文员送来了一封信。

    啊哈?有事打电话就行啊,什么事需要书面交流?

    有点纳闷的周长风走近桌子,将之拆开以后却发现这里边哪是什么信纸,是一张五千圆的定额支票。

    合着这就是沈瑜那家伙所谓的“特别津贴”是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