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嘉也不催促他,只是静静的矗立在一旁,等待着王允的回信。

    少时方听王允缓缓开口说道。

    “依照老夫之见,陛下是会犹豫一段时间的,但是犹豫一段时间之后,陛下也一定会答应的。”

    “陛下心中也清楚。这个新政是他用来巩固皇权的手段,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他连皇位都要没了,还顾及什么巩不巩固皇权的?”

    “在当今天子的眼中,刘德然现在就是他最大的威胁。”

    “一个少年,看的终归不会长远,而且人嘛,都是为了自己活着。”

    “说是为了大汉天下,但是我们的陛下还没有那个觉悟。”

    杨彪在一旁满意的点着头道。

    “如此可就是太好了,自打这新政被董卓颁布,天下多少高门望族被这新政压的都抬不起头来,完全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这其中也包括咱们几个人的家族。”

    “这天下名门都在等着新政废除的一日,苦苦的盼着。”

    “如今可是熬到了出头之日,还需将这件事通知与我等有联系的地方阀阅与郡望,还有咱们在各地郡县的嫡系,让他们加紧上奏于尚书台,务必要在短时间内将这件事给落实。”

    王允笑道:“正是此理,在这个时候,朝廷内和地方的反应越大,陛下的压力就越大,他的恐惧就会越深,这新政越早废除,对于这个天下来说就越好。”

    ……

    ……

    王允、杨彪、淳于嘉,这些人的行动速度还是非常快的。

    他们用最短的时间,联络了他们在地方的望族同盟,以及受他们管制的地方郡守和县长,让这些人在地方联名上奏,通过郡一级的行政单位向尚书台发表要求撤消新政的奏疏。

    一时间,各地官员联名上奏的奏疏络绎不绝,犹如雪片子一样的堆在了尚书台。

    尚书台的官员,如今受到天子和公卿的两方共同制约,并不完全属于谁。

    目前天子在尚书台的权力比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对于各地官员所呈递上来的奏疏感官也是最深最直接的。

    天子刘辩现在心中的压力可以说是空前的大。

    在这种种逼迫之下,他又去向他的母亲何太后进行了求证询问。

    若是吕强还活着的话,或许他通可以通过别的角度来劝谏天子,不要让他轻易改变政策,那样只会令局面有坏无益,说不定还会引起巨大的矛盾激化。

    但是可惜的是,吕强已经死了,再也没有人可以对刘辩说这些话了。

    而何太后不过是一个心胸狭隘的妇人,他看事情的角度可能还不赶不上现在的刘辩。

    更何况,当初让刘辩去拉拢以王允和淳于嘉等为首的贵族公卿,这个主意本身就是何太后出的。

    单从这一件事,就能看出何太后眼界的狭隘。

    太后一听尚书台关于撤销新政的奏疏像是疯了一样涌进尚书台,当即就劝刘辩立刻停止新政。

    她告知刘辩,现在董卓不在这里,只有靠着王允这些人相助,上下团结,稳住朝廷的局势,才不会让所谓的外人夺取了刘辩的皇权。

    至于什么新不新政的且不重要了,先废了新政,大不了以后等时局回复,再重新把新政拿出来说事,不就是了?

    问题是新政一旦废除,怎么可能那么容易会被拿出来再实施一遍?

    而且,王允淳于嘉等人一旦掌控了大权,又岂会再给刘辩母子这个机会?

    何太后根本就不会想到这些。

    她眼下也根本就没有心情去想这些事情。

    于是在何太后的撺掇下,在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