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利益与大汉朝的利益并不完全相符,不过,诩相信,只要科举制度实行,再加上主公在境内大兴官学私学,这寒门子弟即可获得读书渠道以及升迁途径,数年之后,这天下的士人学子就会真正开始为了大汉朝的利益着想,为了国家真正的殚精竭虑,奉献自己的学识。”

    “眼下的太学学子终归不过是一时之疾,虽然棘手,却终归不能长远矣。”

    刘俭心中暗叹:终归还是察举制惹的祸呀。

    但你不能说察举制不好,至少比起原先的贵族世袭制,察举制已经算是历史性的突破了。

    但事到如今,也是时候用更为先进的制度来取代察举制了。

    不过想要一下解决太学生的问题,确实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也不知道自己的老师在雒阳到底撑不撑得住。

    ……

    确实如同刘俭所想,此刻的卢植在雒阳着实有些焦头烂额。

    两万太学生闹事,那可不是一般的小事儿啊。

    首先这两万人闹事,他跟你正常的两万普通百姓闹事可不一样。

    这比二十万百姓闹事还要难处理。

    普通的百姓闹事,朝廷方面可以兵力镇压,但太学生闹事,那肯定是不能轻易用武力的。

    这两万人的背后几乎都有家族作为支撑,就算是没有家族作为支撑的,那也都是掌控一方舆论的士族,一旦对他们动手,那回头各族在大汉各地闹将起来,散布舆论,别的且不说,他卢子干的海内名望可就没了。

    伱还能把他们背后那两万家族都灭了不成么?

    卢植虽然也是公忠体国,为国为民之人,但自己这些年的声望打下来不易,若是因为太学生的事儿而导致自己的一生清名受污,卢植只怕是死不瞑目啊。

    连日来,太学生不断的在雒阳各处聚会,大肆游行,并不断的散播新政的弊端,到处宣扬新政乃是弊政。

    新政对这个天下到底是好是坏,卢植心中最是清楚,且他也知道,这个新政乃是出于他徒弟的手笔。

    卢植虽然也是察举制的既得利益者,但是他深刻的明白,大汉朝的天下若是不进行一次有效且彻底的政治改制,很有可能就会完了,从此告别历史的舞台,消失于滚滚长河之中。

    刘俭与董卓共同谋划的新政,是拯救大汉朝最好的一剂良药。

    为了平息雒阳的风声,卢植不停的派人去太学生中引导驻太学生们闹事的头头沟通,希望能够迫使他们放弃闹事,结果收效甚微。

    很显然,这些太学生现在并不把卢植当回事儿。

    海内名望的大儒说话现在对他们而言,也有如放屁一样。

    毕竟科举的事影响的可是他们前程!

    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位置,现在要拿出去,让天下所有人都有资格跟他们一起考,你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来看,这肯定是弊政!

    在这些太学学生眼中,早就已经形成了严重的阶级观念。

    当官根本就不是寒门与普通豪右能做的事儿。

    那是属于他们这些顶尖士门学子的特权。

    面对前程,大儒说话讲情也不好使!

    在这种情况的逼迫下,卢植犯了难。

    他不断的派别人去向牛辅以及其他四郡太守求助,希望他们能够援助自己,大家一起共同度过这个难关。

    但是其他四郡的太守显然不是很想管这个事。

    毕竟这事儿有些太扎手,且没有发生在别人的辖境之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

    特别是刺史牛辅,他的政治智慧短缺,对此事楞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