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年七月初四,南中郎将俭遣高顺、程普诱贼首赵弘、黄山、雷公出拒守之县,战于枣阳。

    时弘军因克南阳大邬,军械甲胄齐整,汉军苦战不下,刘俭持剑欲亲往前阵与贼交锋,为手下佐军司马拼死阻拦。

    时刘俭掷兜鍪于地,曰:“吾受国君重托,若败于蛾贼,无颜回京,愧对关东父老,当割首掷于此也!今日若败,自本将始,往下诸军皆斩!”

    言罢,俭立于前阵,插剑于地,吩咐侍从待三军溃退后斩俭之首。

    汉军士气大振,争相效死攻杀蛾贼。

    时有黄忠、程普、孙坚、高顺等辈皆奋勇向前,甘冒矢石,临万千刀刃而不惧!

    弘军大败,溃退三十里不止,赵弘、黄山皆亡,唯雷公率百骑出逃,下落不明。

    至此,历时两月余,南阳之地黄巾皆平。

    ……

    南阳黄巾平后,刘俭遂写奏疏于何进,并收军于宛城屯扎,等待京中调遣。

    同时,刘俭也派人前往汝颍和河北,分别打探皇甫嵩、朱儁与卢植的消息。

    皇甫嵩和朱儁所开辟的战场距离南阳战场较近,刘俭想要探听他们的消息还是比较快的。

    负责颍川战事的黄巾主将,乃是张角的心腹大方渠帅波才,此人在黄巾军中,算是少有的能人,由于波才本部事先得到了汝颍本地诸多邬堡的补充,军械较为充足,因而在与朱儁的较量中,一度占领了上风,将其击败两阵。

    后皇甫嵩与朱儁退兵于长社,引诱波才围城,后以纵火鸣鼓之策而破之。

    波才大败而走,皇甫嵩,朱儁,曹操等人引兵追击,连战连捷。

    皇甫嵩为震慑黄巾宵小,在长社之战后,先斩杀了黄巾军降卒,并筑京观为震慑,汝颍高门名士,皆赞皇甫嵩。

    皇甫嵩言,长社京观体量较小,若翌日转战河北,与张角本部交锋,当筑十万人之京观也。

    至于北方卢植所在的正面战场,因为地处较远,目前还没有消息送达到刘俭处。

    ……

    但也就是在这個时候,孙坚前来向刘俭谏言了。

    孙坚见到刘俭后,直言不讳:“末吏闻将军置四万降军于宛城四门瓮城之中,并奏疏大将军请朝廷予以量刑安顿,不知可有此事否?”

    “有。”

    刘俭很是平静地回答了孙坚的问题:“怎么了?”

    孙坚摇了摇头,力争道:“将军可听说,皇甫将军在长社将黄巾降俘尽皆斩首,并筑京观,用以震慑诸州贼寇,颍川诸士门对皇甫将军此举大为好评,如今皇甫将军不论是军事威名,还是其在士林之中的声望皆大涨之!”

    “嗯!”

    刘俭端起水卮,喝了一口:“我听说了,真是威风凛凛,万人敬仰,日后皇甫将军率兵前往河北与张角主力军作战,若能得胜,想来一定会筑一个更大的京观吧。”

    所谓京观,就是在古代,将领们为了炫耀武功,而将敌尸或是头颅,封土而筑成的高冢。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京观所体现的价值就是呈指这个方面。

    孙坚闻言忙道:“我等在南阳诸除张曼成所部十万,降俘四万,功业不在皇甫将军之下,如今皇甫嵩在长社筑造京观,张显武功,名扬天下,将军为何不筑一京观,亦为彰显武功,显三军之威?”

    刘俭挑了挑眉,道:“文台的意思是,把那四万余降卒杀了,再加上昔日杀死的黄巾尸骨,来筑京观?”

    “末吏正有此意,这四万余蛾贼降众,皆为叛逆贼子!若是不杀,何以警示天下?留在宛城,容易引起哗变不说,还空费钱粮用度,将军若是不愿过于杀戮,末吏愿意代替将军行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