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关切的询问了一些刘俭关于出征的事宜,同时又是千叮咛万嘱咐,告知刘俭此番出征千万小心,战场之上刀戟无眼等等,尽显一个伯叔辈对子侄的关爱之情。

    刘俭不紧不慢地听完刘焉跟自己说的这些没有营养的话:“叔父厚意,俭皆心知,此番出征一定多加小心,慎之又慎。”

    刘焉叹息着道:“那就好,对了,贤侄,如今黄巾蛾贼势起,诸州皆乱,战祸大起,依你之见,数年之内,我大汉江山,当陷于何局?”

    刘俭心中暗道:“这才是他今日真正的目地,直到现在方才说出来。只是他到底想要做什么?”

    当下,便见刘俭不动声色地道:“不知皇叔有何高见?”

    “贤侄,依照老夫来看,此番蛾贼造反势大,纵然能够平定,然数年之内,余贼必定是络绎而出,蜂拥不绝,依照老夫看,数年之内,诸州不定,海内不宁。”

    听到这里,刘俭大概已经明白刘焉要说什么了。

    想不到只是黄巾起义刚刚兴起,这老家伙心中就已经开始有了这个想法?果然是深藏不露,着实是大汉的好皇叔。

    “皇叔心系万千黎民,心怀江山社稷,侄儿深感敬佩,只是形势已经如此,我等又徒增奈何?”

    刘焉捋着须子,看了身旁的董扶一眼。

    董扶知道有些话刘焉不方便自己直接说,遂道:“不瞒中郎将,其实这两日来,我与宗伯日夜议计此事,觉得蛾贼虽可败,然短时间内却不可尽灭,”

    “若想保汉统不失,非得行政改革于地方才是,”

    “如今大汉百余郡,太守无越境剿贼之权,刺史无直管地方之利,彼此掣肘,极易让蛾贼乘虚而入,非得想一良善之策。”

    刘俭“恍然”地一拍脑门:“董公此言甚是,只是这良策究竟为何?”

    董扶笑道:“老夫倒是有一改制之法。”

    “还请董公赐教?”

    董扶慢悠悠地道:“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叛离,可在大汉宗室之中,选清明重臣为牧伯,镇守地方,可使安泰。”

    一番话说完之后,厅堂之中,陷入了一片寂静。

    刘俭慢悠悠地喝着煮茶,眉都没抬一下。

    刘焉也是低头不吭声。

    两位汉室宗亲之间,陷入了一片诡异的沉静。

    少时,方听董扶慢悠悠地说道:“依照老夫看来,如今在宗室之中,有此贤名威望,又能被陛下委以信任者,也不过只有宗伯与中郎将两人尔,若非要再加上一人,刘伯安亦可为一人。”

    这话纯粹是拍马屁,以刘俭在宗室内的声名,又如何能比的过刘虞?

    刘焉听到这,看向刘俭道:“贤侄以为董公此言若何?”

    刘俭心中明白,刘焉此时已经有心推动此事,但毕竟事关重大,面对刘宏那样的人,一个不好就容易被皇帝猜忌,因此他才需要有人与他共同促成此事。

    如今刘虞未在京中,而依刘虞的为人,他纵然是在京城,也未必会与刘焉合谋此事,因此思来想去,刘焉终归还是找上了自己。

    不得不说,刘焉的眼光确实独到,因为以现有的情况来看,此事一旦办成,最终受利的两个人,毫无疑问就是刘俭和刘焉。

    刘俭言道:“此事虽有利于朝政,但定然会激起朝野议论,且也容易让陛下心疑,非得谨慎从之才是。”

    这言下之意是愿意在这件事上与刘焉配合。

    刘焉满意地笑了笑,道:“贤侄此言,果然尽显忠臣之心,我也觉得此事非旦夕能成,只是为了大汉天下,你我还需不断推动此事才是。”

    一个老狐狸,一个小狐狸,彼此心中都在琢磨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