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兵战力大打折扣。

    更要命的一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大量京都的浮浪和市井之徒纷纷挂籍在北军军目上以规避劳役。

    以前关东人力财力尽归朝廷的时候,这些京都人自然是不用劳役的,但现在艰难了,那就别管是不是窝边草了,先逮住吃饱了再说。

    但可惜,你朝廷这么想,但也要能做到呀。你这边刚开始按籍开始征派劳役,那边有门路有手段的市井之徒就开始拖籍到了军中。

    本来,按照体质来说,这些京都人吃得好,见识足,未尝不是一种优质兵员。比如,京都城内是天下识字率最高的地区,随便找一人都能在军中效用。

    再者说,过往汉室一直奉行以天下供养京都的政策,即便大部分资源都用在了上层人手上,但随便漏一点给底层,也让市井之徒享受了足够的红利。

    比如京都明明不产粟,但这里的粟的价格却格外低,甚至仓城那还常有施舍陈米的福利,所以大汉人都知道,但凡是条狗都想托生在京都。

    因为在那里,狗真的能吃饱。

    这样的环境下,可以说能吃饱,能读书,还能和一些不愿意归乡的落拓北军老卒习武,按理说是该出精兵的。

    但可惜,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那些老北军无不都是来自边地,这些人闻边鼓,习武备,练锋镝,最后在边地的战事中成长为军中豪杰。

    但京都呢?包戈甲,销锋镝,至老不闻战声,纵然强壮爱角抵拔河,乐以私斗。

    可是呢?一旦有事,这些人两股颤栗,私斗时的武勇一点也见不到。那拔河练出来的强壮体魄,这会也披不得甲,纯纯绣花枕头。

    所以军中多了这样的人,其军心战力如何能好。

    而且这还是往好了说的。就实际来说,这些人甚至名在军中,但实际上都各有各都一份生计和差事。

    大汉的京都是所有大汉人心中的明珠,甚至丝路上的那些小国王子一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想生活在京都。

    但真的到了京都了,这些人又会发现,京都很大,它是整个天下最大的都邑,数十万人都生活在这里。

    但同时,京都又很小,因为这里的人和事都框在同一个大网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庇护人,每人又都有属于自己的恩主。

    可能西市里卖胡饼的背后一直向上追溯到步广里的公卿大佬那。

    在这个城市,每个有权势的大人物都有自己的一帮门客,帮他们做事。有是明面上的,有属于阴暗里的。

    所以别看京都人很多,但没有一个是多余的。

    那些托入军籍的市井们几乎都是这些大人物受益下进入的,一方面是能在军中安插人,获得情报,另一方面,避免了劳役,能让手下人做更多事。

    所以京都的这些北军战斗力到底如何,这些人非常清楚,真正被瞒在鼓里的就是大将军何进。

    为何王谦反对何进出兵?就是因为他知道此时的京都关东兵最是乌杂。这些人心思活络,一旦有事便会奔逃。人若逃,百人相扇,一军若散,诸军必揺。

    所以,何进哪里带的是关东健儿啊,压根就是一群京都大爷兵。

    对此,老何一无所知,还在那巨大华丽的肩舆里内耗。

    ……

    关东大军的前方,整个队列都充斥着欢快的氛围,大多数军士都将这一次行军当成了踏春出游。

    京都人,三月春游踏青本是公卿子弟的乐趣,现在他们这些市井人也能有此一乐,美滋滋。

    要知道,这些人刚从京都出发的时候可不是这样。

    当大将军幕府传来要发兵十万出征的时候,这些充籍的市井浮浪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