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为一只忠于太平道的护道军。

    张冲沉默良久,没有多说话,就退了。

    现在是荥阳大战前,他不能和马元义现在就决裂,到时候亲者痛仇者快。但荥阳大战之后嘛,他张冲已有办法。

    但这理是这么个理,但到底是让你憋屈的。说实在的,没有他张冲浴血沙场,现在黄巾军早就被灭了。

    之前颍阳一战,没他数百里奔袭支援,汝颍黄巾军早就是昨日黄花了。但实际上呢?太平道是如何对他的?以前是唐周排挤他,张角要罢黜他,马元义要利用他。如此种种,如何让人不憋屈。

    这马元义之前不传教,非要在最后进攻荥阳前传教,就是看准了张冲会顾全大局,不敢和他翻脸,所以做此试探。

    而一但这个试探没有反制,立马就会有下一步试探。就和切香肠一样,越切越小,然后张冲的底线也越来越低。

    说实话,张冲也是普通人。他不知道多少次想过,咱直接撤了得了,凭啥是他顾全大局,凭啥总是他吃亏。….

    但理智告诉他,这一切一切的排挤,根本原因在于他张冲有了足以影响大局的实力,但还不具备相应的威望。所以这些人只会控制他,防他,而不是尊重他,追随他。

    此情此景正如日后一九三五年前后的历史分野。

    所以张冲正确解开此结的关键不是什么撂摊子,反而得做得更多,并在一个关键时期力挽狂澜,告诉所有人,跟着他张冲才能走到最后!

    所以纵然是憋屈,但也只是憋屈。既然是憋屈,那找个地方发泄一下就好了。而很不巧,张旦就成了无伤大雅的发泄口。

    这边何夔一逗趣,张冲骂完了,很快就布置了下阶段任务。

    「张旦部继续在衍氏小城多造营垒,与主力大军胜利会师。」

    之后张冲就带着近两万的大军继续北上,一点不耽搁。因为张冲深知,此时张旦部确实兵力不足,也很担心汉军会大胆包围吃掉张旦这部偏师。

    八月二十六日,李大目和典韦两部共计两千人组成前军率先出发,先北上打通这一路的交通线。

    八月二十七日,张冲、马元义都主力黄巾绕过管城直接北上,一路车马粼粼,军容鼎盛。

    但张冲这边刚北上,从开封开来的一只千人汉兵就打算趁机截击泰山军后军。

    这只开封兵的主将叫陶魏,是前汉时期开封侯陶舍后人,现在为开封尉。

    自何苗任河南尹,就陆续开始调动豫东一片县卒救援管城,而开封令就命陶魏带着千人兵坐船沿着汴水北上了。

    但陶魏胆怯,出发没两日后又带兵返回了。他不敢去管城下冒险,那是鸡蛋碰石头,智者所不取。他向开封令借口说,军士闹饷不愿离开本境去外乡作战

    。

    但这开封令就是从基层升上来的,自然知道底下道道,他训斥陶魏:

    「贼匪定是要北上荥阳的,到时管城能留得几多兵?现在逡巡不前,不说我这里交代不过去,到时候又如何向河南尹交代?」

    很显然,陶魏听懂了县君的潜台词,既然上面的军令是要支援管城,那定然是要完成的。但至于其他的嘛,他们不会多管。

    于是陶魏再次沿汴水北上,一路到了管城西二十里外下了船。他刚到没多久,就看到一只长蛇大军蜿蜒向着北面而去,他也不追击,反等到泰山军全部撤出管城,他才率军开进了管城。

    就这样管城被陶魏就这样「收复」了。

    捡了一次便宜,陶魏打算再接再厉,于是他继续追击,只是见泰山军后军后便又继续顿兵观望。

    但殊不知此时陶魏所部的情形正收入一只骑军的眼下。

    当陶魏见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