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皇甫嵩果然是将门之子,三步一计,五步一策,真的是谋将啊!

    但随后皇甫嵩说的话,朱儁就不乐意听了,只见皇甫嵩摸着个胡须,继续道:

    “公伟贤弟,为兄戎马数十年,无其他可教贤弟,只有四条心得可表,贤弟可想知道?”

    朱儁暗恼,他与这皇甫嵩平级而论,此人竟如此自大,想以师教他,何其老狂。是以,朱儁闷闷的道:

    “不知老将军有何教我。”

    皇甫嵩的确是汉家一等一的统帅,但其性格中好为人师,得罪多少人而不自知。是以,听得朱儁此话,皇甫嵩真的以为这人在求教,遂展颜教道:

    “凡事预则立,不豫则废。如之前我等在长社,如能先料得夏日多雨,我等火攻之外就会另设伏军,哪里还会使贼团营在这颍阳。所以呀,凡战前筹谋周密,就没有战后自悔,此为第一条心得。”

    “我戎马多年,最烦书生说为庙算,以为几日几时,诸路并进,浩浩荡荡。但实不知,约期打仗,最易误事。去年,我在西边烧羌,与别部相约同出队,以我号角为记号。是日,我出战吹号角,但因当日雾雨,别部竟未出阵,当日我军即遭挫败。后又相约攻敌砦,同出队,而别部又中途折回,差点误事。而最近,你我相约攻长社波才部,但我部先到,而未见你部来,后才知你部被伏。所以,战场之事,当随机应变,约期而战,反而误事。”

    听到皇甫嵩揭自己短,朱儁已经怒火中烧,他强忍着怒意,敷衍道:

    “公说得是,人还是要知机得好,不然仗打不好,人也做不好。”

    但皇甫嵩没有听出朱儁的意思,还继续道:

    “还有第三条心得,凡攻城拔寨,总要以敌出来接战。击败之后,乃可乘势攻之。若敌人静守不出,无懈可击,强攻只会徒费军力。而现在太平军必然吸取前次经验,深固坚壁不出,到时候我军一个一个强攻,那只能徒增伤亡。所以,我等才要先守后攻。先守,既可以骄敌,也可以疲敌。骄敌,就是外示之以弱,彼蛾贼看我军怯弱,必从砦中出,向我等宣威。而疲敌就是,我等坚守不出,等敌在烈日久晒后,及其惰归,一举而胜。”

    “此外,就是第四条,也就是我自认的兵法之总要。老庄之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军争之事,不外如是。凡用兵,人人料必胜者,其中必伏败机;人人料必挫者,其中必伏生机。而现在我军人人皆以为,与此等蛾贼战,胜券在握,而我就虑其隐伏败机。只是我也不知这败机在何处,惟兢兢自守,尽人谋听天意。”

    皇甫嵩说完,朱儁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在这里点他呢。

    他就说嘛,这皇甫嵩如何悠闲来他营中,又是安慰他,又是教他,原来是想告诉他,要让他不要骄,不要怠,真的是花了心思。

    朱儁想了一会,虽然觉得皇甫嵩说得不好听,但细思量确实有道理。只拿现在颍阳这一战,不仅是黄巾军输不起,他们汉庭也输不起。

    他和皇甫嵩都知道,他们麾下的这四万多精锐是汉庭目前最后的机动兵力。如果此战败了,那就需要从边疆调兵,到时候就会产生一系列链锁反应,会发生什么,就不是汉庭能控制的了。

    正因为此战如此重要,更要未虑胜,先虑败。

    朱儁看着军帐内的舆论屏风,陷入了沉思,到底哪里潜伏着败机呢?

    突然,朱儁看到一个地方,惊呼:

    “南阳的张曼成部是不是要北上?”

    皇甫嵩摇了摇头,道:

    “据当地邸报,张曼成部并没有出兵北上。我军中探马也未探得南阳方面的黄巾贼有北上的动向。”

    既然不是张曼成,那还会有谁呢?

    朱儁继续看舆图,用不确定的语气问: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