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说故砭石出东方,「砭石」者石针也,诸位大贤可有谁在中原见过石制的针呐?」

    台下有医师道:「针灸之法,无外乎金针刺穴,或艾绒灸穴而已,我门师祖崔知悌著有《骨蒸病灸方》,详述针刺艾灸之法,却未提到有石针之说。」

    立刻有医师附和他道:「是啊,石头如何能做成细针,就算能磨成针,也是一触即折,又怎能做针灸之用?」

    先前那个新罗花郎再次取出一个黑色漆木匣子,走到新罗僧面前,双手奉上,老僧取过木匣,望空一举道:「诸位!《素问》所谓「砭石」之针在此。」

    这新罗僧的内功修为亦不浅,一开口立刻压住了一片嘈杂的议论声,老僧将匣子交还给花郎,花郎捧着匣子再次跃下台来,众医师竟然都不自觉地后退了几步,让出一片空地来,新罗花郎微微一笑道:「哪位大贤上前一观?」

    众医师一时倒都不敢上前,公推先前说话的崔门医师上前观看,那人只得硬着头皮上前,打开石头匣子,花郎顺手一手高一手低,将匣子侧倾,让围观的众人能看清匣中所盛的物件。

    有了挑头的,人群又不自觉地围拢一些,独孤湘摇着江朔的手也要上去看,江朔只得让她跃上自己肩头,他自扛着湘儿站在人群后面张望,这样一来江朔自然见不到内里的情况,湘儿却越过人头看得甚明,只见那匣中铺着红色绫绡,其上一字排开,铺了九枚黑针,这些黑针由粗到细,长度由三寸到一寸,外观乌黑一片毫无光泽,看来确实不像是金银铸造之物。

    见没人动作,独孤湘在后面撺掇那崔门医师道:「老哥,快拿起来看看,是什么材料的?」

    那崔门医师伸出手来,竟有些颤抖,他颤颤巍巍地拿起最粗的一枚,说是最粗的,也比草茎还细,至于最细的一根,不过牛豪般纤细。崔门医师持针在手仔细端详了半天,边上有人忍不住催促道:「到底是金是石?老崔你倒是说话啊。」

    其实那人只是崔知悌的再传弟子,并非姓崔,不过人们也顾不得了,都异口同声地问道:「老崔,老崔,怎么样?」

    那人也顾不得反驳,看了半天,终于长叹一声将那枚针放回匣中,道:「这黑针虽和银针一般纤细,但触手不觉冰冷,亦毫无弹性不能弯曲,看来……看来……」众人追问道:「看来如何啊?」崔门医师道:「……看来确实是石针!」

    这时一个壮汉闯入圈中,拿起最细的一枚道:「我也来看看。」

    独孤湘道:「这人长得倒像个屠夫,怎么大唐名医里还有这么一号人?」

    李腾空在后道:「太医署有四科,曰「医科、针科、按摩、咒禁」,医科便是学习医学典籍,所有太医署的学生入学都要先学医科,俟后分而为业,一曰体疗,二曰疮肿,三曰少小,四曰耳目口齿,五曰角法;「针科」也是先学医科,再学经脉、孔穴之学;「按摩」既以推、按、捏、揉作消息导引之法;「咒禁」乃以咒禁祓除邪魅之为厉者,就有点说不清道不明了,药王孙思邈也认为,禁咒术「斯之一法,体是神秘,详其辞采,不近人情,故不可得推而晓也」。这人生得高大,上肢强壮,估计就是「按摩科」的翘楚。」

    独孤湘再看那人果然是手粗腿细,力量都在上身,显然不是习武或者辛苦劳作之人,那人性格却烈,拿起匣中最细的一根黑针一捏,那黑针应手断为两截。

    众医师见了有惊叹的,有唏嘘的,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又吵嚷起来。那按摩科的医师一惊,慌忙将断针投入匣中,手足无措道:「这……这……我可不是有意为之……不过……不过,这针也忒不济了,中看不中用,那能做针灸之用?」

    新罗花郎也不恼怒,轻轻合上匣子道:「不

    碍事的,这样的针砭,在我新罗国多的是,并非什么金贵之物,不差这一枚呐。」

    崔门医师向众医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