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陕西。

    曾经奠定秦之强横的八百里秦川,富庶的关中平原,在连年的旱灾影响之下,早已是一片干枯之景。

    当年天子御驾亲征经过的渭水,如今大半河床裸露干裂,渭水支流,更是大半彻底干枯!

    若从天空看去,这铸就了八百里秦川之名的渭水,在这连年的旱灾之下,就如一道狰狞的伤疤一般,印刻在这陕西大地上。

    在前明末年,以及大恒初年,战乱绵延,国运动荡,纵使连年载乱,朝廷也无力赈济灾荒。

    直至天子平定辽东,真正有组织,成规模的赈灾,才随之出现,时至如今,整个大恒,已然建立了一个完善且有序有效的赈灾体系。

    从最开始朝廷拨钱粮,各灾区府县以工代赈,至如今昭武四年的工程赈灾。

    在朝廷不惜代价的赈灾之下,在这已经干旱了数年的陕西大地,各府县,已然随处可见火热朝天的工程之景。

    唯一不同以往的,或许就是掌握钱粮的,已经不是地方官员,而是由户部拨款,工部统筹,然后,在工部派出的官员主导下,在各地施工。

    天子的指示很是清楚,一水利,二道路。

    而现如今,渭水近乎干枯,无疑是最好的治理之时。

    故而,在工部及大恒工科院联合勘察之后,几乎是第一时间,便决定借此干涸之机,治理这条曾经多次泛滥的渭河,同时择地兴修水库,水利。

    在曾经,治理河道,不外呼清芋修堤,以及种植树木防水土流失。

    而现如今,也不外乎如此。

    只不过,干涸的渭水,显然比之泛滥的渭水,要好治理得多,兴修水库,水利设施,亦是容易得多。

    再加之大恒工科院辅助之下,对火药的系统化运用,开山碎石……

    最重要的便是,水泥的出现,能够大大的提升治理的效果。

    当然,在这大灾之年,如此工程,耗费之钱粮,亦是堪称海量。

    受灾之地的渭水沿岸,数十万灾民云集,在工部的直接统筹之下,日以继日的劳作着。

    如此大规模的征调,若在以往,定是少不得民怨沸腾,但现如今,在这连年的旱灾之下,田地干涸,少得可怜的水源,供应人喝都有些勉强,根本不可能大规模供应农田。

    百姓们活都快活不下去了,面对着管吃管住的赈灾工程,虽说劳作辛苦,但至少,还能活下去。

    而在天子的严令之下,层层监督,至少,如历朝历代行大工程时,那般草芥人命之景,亦是难有出现。

    再加之天子近乎不惜代价的调拨钱粮,以及改革之后,已经分配到户的田地,还要,灾地的免税之策……

    如此种种,倒也在这艰难之年,勉强维持住了灾地的稳定。

    而这副大规模的工程之景,不仅仅是陕西,在如今的大恒天下,四川,山东等等,但凡是灾荒之地,皆是或大或小的开始了工程赈灾。

    相比较曾经朝廷对灾区的态度,如今的大恒,如今的天子,哪怕是财政拮据,但却也依旧保持着青史罕见的赈灾力度!

    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赋税一案,抄家无数,所得的海量钱粮,亦是在这青史罕见的大规模工程赈灾之下,如流水一般消耗着。

    北方如此的大工程赈灾之下,天子自然不可能坐实着各地官仓之中的粮食消耗殆尽,在天子的旨意之下,如红薯玉米这种耐旱作物,亦是以从未有过的速度,向大恒天下适宜种植之地推广而去。

    户部,内廷商行,几乎不限制的向天下收购着粮食。

    在宁波港,最抢手的货物,就是粮食!

    西夷商人也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