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不至于造成灾难性后果。”

    杨凡问道:“这两人是谁。”

    “明军少有的两员大将陈懋和王骥。成祖即位为后,陈懋镇守西北,参与了明军的北伐作战,是朱棣北征军的先锋,对抗蒙古骑兵经验丰富。”

    “王骥是我朝最着名的领军文臣之一。他历年一共斩首敌人53790级。他的斩首数字是王阳明的三倍以上,质量上也超出后辈王阳明。王骥指挥了正统三年的亦集乃之战,也就是英宗朝第一次北伐。斩首数字虽然不多,却俘获了鞑靼贵族150多人,将鞑靼的领导层几乎一锅端。可见他的厉害程度。”

    杨凡问道:“这么仓促的出兵,后来情况如何。”

    “出兵路线就是我们现在的行军路线。只不过我们是从宣府的张家口出塞,走草原去归化城。他们当初是经宣府去大同。”

    杨凡把英宗的行军路线标识好。然后问道:“我听说,他们到了大同附近找不到蒙古人,后来御马监太监宁喜说得到情报,说是瓦剌人在大同城下做了埋伏,准备伏击大军。鼓动英宗撤退。”

    张世泽说道:“是的,当时天气突变,大风暴雨,道路泥泞,车马陷入泥坑。行路异常艰难。官兵都被淋湿,苦不堪言。纷纷叫嚷着要求撤退。于是大军撤退。”

    杨凡道:“我听说当时王振的家乡蔚县在大同去紫荆关的路上,他想带着皇帝去家乡炫耀,所以要求走紫荆关这条路。半路上,他又想到,大军可能会踩坏他们家的禾苗,又要求返回大同,走来时的那条路,从居庸关回京。结果半路被也先追上了。”

    张世泽笑着说:“告诉你一个只有我家人才知道的秘密。这是我家的家丁逃回来说的。”

    “什么秘密。”

    “这些都是埋汰王振,用你的话说,王振是英宗的背锅侠。所有英宗做的错事,后来都栽到他的头上了。这叫为尊者讳。”

    “其实出兵就是英宗的主意,和王振无关。这么着急的出兵也是英宗少年人心性造成的。他那时年轻,是个急性子。至于撤退的路线,从大同走蔚县,到紫荆关入内地是正确的。这条路宽阔好走,而且距离还近。”

    “不像咱们走的这条路都是山路。曲折狭窄,通过困难。要是真的这样一路走回来,什么事情也不会发生的。就没有土木堡之败了。”

    杨凡问道:“那改道是谁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