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邪恶了!

    那李三竟是已趁说话之际,绕到了少年身后,猛地抽出刀来,手起刀落。方仲永大喊“刀下留人”已是晚了,眼见那刀砍在了少年的脖子上。那少年惨叫一声,倒了下去。方仲永不禁气急:“顽童而已,何必伤他?”李三一笑道:“公子莫急!在下只是用刀背砸晕了他而已,还活着呢!”

    正要夸奖那李三几句,旁边的树林里传出了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号“我苦命的儿啊!”。一个面容枯槁的老妇连滚带爬的奔到那少年的身边。一边痛哭,一边怒斥几人:“我儿本质良善,逼于无奈才出此下策。也不曾有恶语相向,你等为何竟如此心狠手辣,害了我那孩儿?”方仲永觉得这位女士的是非观有严重的问题,什么叫“不曾恶语相向”,您儿子是要抢劫啊!难道我们几个应该乖乖地把钱粮全交出来,然后再说一声“您辛苦了”?还有王法吗?尽管这位老妇人在情急之下竟能说得如此有条理,恐怕也不是普通人家出身,方仲永也不打算屈从她的歪理。方仲永道:“你们行此强盗行径,却还说我等心狠,实在可笑。当今圣天子治下,皆老有所养,幼有所依。为何不想办法找一谋生的门路,难不成还有人不让你们活?再说,令郎并无大碍。你看,他已经醒了。”却是那少年已经醒来了,只是脖子上的淤痕怕是一时半会消退不了。

    少年道:“母亲,您怎么出来了?这些人不是好人,莫要让他们加害于你!妹妹呢?”那老妇又大叫一声跑进树林。不多时,竟抱了个约莫四五岁、粉妆玉砌的小女孩出来了。老妇见少年仍对几人怒目而视,遂骂道:“傻儿子!若是这位公子不是好人,你早已人头落地了。切莫如此不知好歹!”老妇屈身行了一礼:“老妇孟氏,见过公子。”

    孟氏?莫非是蜀国后裔?方仲永的八卦之火熊熊燃烧起来:“可是益州孟氏一族?”孟氏说道:“我与那孟昶毫无瓜葛,公子切莫乱猜。”

    据其所言,他们原籍河南。因躲避南北朝时的战乱,举家迁徙到了洪州。后家道中落,其夫又与族人不合,便到了金溪谋生。丈夫前段时间亡故,孤儿寡母衣食无着,才冲撞了几人。

    对于这些话,方仲永觉得除了姓氏是真的(古人是绝不会轻易改姓的),别的全是鬼话。在两旁的树林里故布疑阵,再加上那一副受过良好教育的模样,定是蜀国余孽。当然了,蜀国已经灭亡近七十年了,就算是孟昶的直系后裔也无所谓了。除了皇家密谍,恐怕不会有人对他们有任何的兴趣了,至于东躲西藏的把自己逼上绝路吗?

    要知道“桃花源”的生活绝不是那么好过的。就算你能解决吃饭穿衣的问题,可盐呢?药呢?怎么繁衍后代呢?最终的结局一定是不太美妙的。就像这位,自称是三十七,可怎么看都像七十三。面容枯槁,除了严重的营养不良还能是什么原因?

    可怎么安排他们呢?别看那妇人看似说话颠三倒四,实则主意正着呢,不合她意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任其自生自灭,又不符合方仲永做人的习惯。他仔细想了一下问道:“不知孟夫人今后作何打算?”孟氏:“能有什么打算?老身已病入膏肓,只可怜我这一对儿女……”说着就以袖掩面,嘤嘤地哭了起来。

    方仲永到底还是年轻,见不得别人为难,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这大仙岭不是久居之地呀。本县县丞大人乃是我世叔,我可为你们手书一封,请他为你们把户籍添上。白马山上还有些茅屋,也可供你们暂住。我与那白马寺的住持圆觉大师亦有一面之缘,也可修书与他,请他租些田地给你们耕种,维持生计。未知孟夫人意下如何?”

    那李三扯了一下方仲永的衣袖道:“公子,请这边说话。”离得稍远一些后,李三肃容道:“公子高义,在下佩服。可这母子三人来历诡异,切不可引火烧身呐。”方仲永满不在乎地说:“能有什么诡异?最多就是蜀国孟昶后裔罢了。且那妇人久病之身,若不细心调养一两年便要一命呜呼了,难道眼睁睁地看着两个小孩儿流落荒野?我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