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就是力量!

    只要最终,不在考举上不出漏子,儒家毫无疑问,就将成为本次考举最大的赢家!

    同时更能在天下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肌肉,证明儒家还是汉室第一学派,同时获得更多贵族、重臣的重视。

    但是,天子在几次朝会上,有意无意的表露出自己对儒家的厌恶,甚至不顾自身跟谷梁派的渊源,直接一剑封喉,将谷梁彻底打落深渊。

    但是,平心而论,儒家在汉室的政治版图中的地位,还是非常重要的,也不是在印象中那么一无是处, 在地方行政以及教育普及还有文明进步方面,儒家的作用,都不可替代。

    但是道统之争,路线之争,意识形态之争,不会有人客气,更不会有人去讲什么君子风范。

    已经有不少人在霍光面前,控诉儒家在地方上的情况,亲亲相隐,已经成为儒家共同遵守的信条,甚至有些出身公羊学派的官员,也慢慢被地方豪强腐蚀拉拢,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太学山长已故董仲舒之幼子董安,也于昨夜到丞相府跟霍光叙同窗之谊,闲谈中也表示,考举所出之题,并无圣人之言,除了数术,其他是否过于简单了,但是霍光表面上并没有任何表示,心里却嗤之以鼻。

    此次考举,所需要录取的职位,都是要去办实事的中下层官吏,所以,考什么诗书经典,简直是胡闹,在地方管理农户百姓,官吏们只需要维持地方治安,服从官府指令就好,所以在地方上,诗词歌赋,圣人经典无异于对牛弹琴,中下层官吏只要会识字、会算术,逻辑清楚,思维清晰就够了。

    又不是选宰相,还得看能不能熟背经典。

    更不是选博士,没人要求录取的都是饱读诗书,在一方领域有着权威的大能。

    而在今天霍光已经不知道打发走第几波说客了,就连霍禹也不知道受了谁的蛊惑,跑到丞相府向他提议升高考试难度。

    霍光闻言皱了皱眉头,挥挥手打断了霍禹的话直接说道:“胡闹,考举之事,乃陛下钦定,况且考举又不是选三公九卿,选的俱是具体办事的佐吏,因此,实干为先,诸卿还是好好想想,怎么样为国家选好人才!”

    这次考举,霍光目测,大概可能有上万人来到长安参考。

    来自五湖四海的士子,这一次将齐聚长安。

    因为不同于任何已知朝代官员录取方式,怎么多人齐聚长安,霍光深知这次责任之重大,这几万人代表几万个家庭,能读的起书的士子,家中最差也是自耕农,这是大汉帝国的根基,任何人都不敢马虎,所以九卿尽最大可能配合考举,就是害怕考举出现问题,到时候别说是他小小的丞相,就是天子也要去高庙向祖先请罪。

    之前,霍光就同天子私下探讨过,考举的利弊,是否汉室财政是否可以承担的了怎么多官员的俸禄负担,但是汉室国土日渐庞大,整个河西,东南,朝鲜,辽东都需要大量的官吏,但是每一年举孝廉的举人,和太学秀才根本补充不了这个人才缺口,但从各地的上计户籍,霍光也清楚的发现长安对地方的掌控力越来越弱,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东南流民之乱就是明证。

    汉室需要大量的官员,但是长安又接触不到合格的人选,而考举,则没有筛选的程序,只要是个读书人,家里有钱,出得起盘缠的,都可以来长安参考,汉室就可以选其才,任命他们为官吏治理天下。

    这其中利弊,刘霍光也权衡过。

    最终,霍光认为现在的模式,利大于弊。

    最起码,考举选出来的人,更有可塑性和发展前途,比起孝廉选出一帮子原教旨主义,读书读傻了的清流强太多了。

    一直认为,同样一个人,读二十年书,然后取中孝廉,与读十年书,然后做十年佐吏,最后同样主政一方,最终两者的成就可能天差地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