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躺下,继续在谋算着,渐渐的刘询进入了梦乡!

    但是第二天,刘询的好运就到了尽头,韩增急忙中将一份奏章,放到刘询的面前,看完奏书后,脑袋嗡的一下就炸裂开。

    在中国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答:流民

    在中国能改朝换代的的野心者只有两种人,一是豪族,如项羽、李渊等人

    二是流氓,如刘邦、朱元璋等人

    豪族依靠的是手中的权利,而流氓胜在无所顾忌,敢于冒险。

    豪族的权利又来源什么?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土地是唯一的生产工具,也是唯一的权利基石。

    但在四民中,农民是最苦的。汉室是遗产继承制,以诸子平分为主,纵然是大田产,一传在传之后也所剩无几。土地被细分之后,由大农主变成小农户,土地的生产已经不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了。

    而赋税又以田地为主,农民又受到苛税的压迫。结果就像晁错在给孝景皇帝的奏书里所言: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冬,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敛财不时,当具有者半价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乎有卖田宅、子孙以偿还债者也。

    而这些没有了土地也就没有了一切的人,除了当流民之外没有任何出路,这也就是天下郡国为什么有数量众多的赘婿余子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但是中国农业耕种水平也十分的落后。技术的幼稚已经妨碍到生产力的发展,而过小的个人耕种面积又不利于技术的改良。

    其结果,农民没有储蓄,只能在一种模式中重复,但是土地重复耕种,地力在无限的透支,收获也不断的减少。

    在孝文皇帝时期,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可到了东汉时期生产力有所提高,亩收三石,到了唐代亩产又下降了,亩产半石,而到宋代的时候,具吕惠卿之言,田岁首来四五六斗。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在社会制度上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演变,在农业生产方面则开始了由粗放农业向精耕农业的转变。

    这一时期在生产过程中以精耕细作、农牧结合、利用自然环境条件进行生产经营。不使用合成农业化学物资,充分利用有机肥进行地力培肥,使土地更适合耕种,也延长了土地的使用寿命。采用农业和人工措施,如多多种植、增加天敌、人工捕捉、合理倒茬和换茬、筛选和种植抗病品种等措施,进行病虫草害方式,逐步形成了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农业耕作体系。

    由于塞外匈奴游牧民族的兴起,农耕与放牧文化的对峙与融合,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随着君主的励精图治,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封建生产关系也正式确立,大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铁犁牛耕的推广,北方旱作技术体系的成熟,为汉农业发展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麦的推广与作物结构变化、北方旱作技术体系的成熟、铁犁牛耕的普及、畜牧业之盛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发展、饮食文化的发达、大型综合性农书问世等。

    人地矛盾成为必须应对的基本国情。在人口压力下,汉室的土地利用率显著提高,农业向更加精细化发展;农业地域空前拓展,必须促进了新农区的开发。第三次引种高潮改变了我国基本的作物与饮食结构,传统农业科技体系全面成熟。

    但是兵役和徭役是对农业发展破坏性的政策必须要改正。因为兵役和徭役会在短期内减少劳动力,在短期内劳动力的减少也就意味着农业减产。而赋税增加就意味着农忙你的负担增加,由于在短期内,一户农民的劳动力是有限的,产出是有限的,增加赋税,意味着农民就要饿肚子。在饿肚子的条件下,农民当然不肯积极耕地,农业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那么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有哪些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