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了一石以上,达到了平均四石半左右的水平。

    但是粮食的富裕度,却还不如从前。尤其是河东郡,四年前,河东郡每年能富裕粮食,仅仅是粟米就有三百余万石,但现在,已经不足三百万石。这是人口增加后,粮食消耗随之增加的最直接证据。

    这使得刘询从当地能征调的粮食下降。在扣除了必要的储备粮食后,整个三河地区,汉室目前最多只能调动三百万石左右的粟米。

    以目前的技术条件,这三百万石,在运输过程中,最少要损耗七十五万石!也就是说,仅能有两百二十万石左右的粮食能运抵前线,供给大军。而在现在,在和平条件下,一个士兵(步兵)每年的粮食供给标准是二十石,比农民略高,仅仅够其填饱肚子。

    而骑兵,人跟马,按照一人双马标准计算,一年的粮食消耗,最少是四十石,这还不包括肉食和战马的草料。换句话说,三河地区的两百来万石粮食,仅能够五万骑兵一年之需,而且这支军队的后勤消耗和青壮消耗,还不被计算在内,至于,剩下的那个粮食产区。就是以长安为中心的广大关中。

    只是……关中熟,天下足,早已经是昨日黄花了,自太宗孝文皇帝开始,关中就从粮食输出地,变成了粮食输入地,在刘询即位前,关中就已经每年需要从关东转输粮食五十万石左右,以满足关中的贵族和长安市民的需求。

    好在,在先帝刘弗陵即位后,通过提倡和鼓励百姓转种冬小麦。

    “必须加快小麦的推广和种植面积了!”刘彻在心里对自己说。

    小麦取代粟米,成为北方主要种植作物,在历史上,曾经用了一千年。

    这是巨大的传统的惯性在作用。想要加这个进程,刘询就只能用出绝招——提价!现在,少府的义仓小麦收购价格,大约是每石小麦四十钱,有些时候甚至三十五钱。

    比起粟米价格,低了十钱以上!对农民来说,种植小麦和种植粟米,在经济上,其实是一样的。甚至,种植粟米比种植小麦,获利更多一些。而且,小麦比粟米,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来照顾。

    所以,哪怕在关中,除了上林苑,是因为少府在强力要求种植小麦外,其他地方,百姓一般是用上田来种植粟米,作为家庭的食物,而用下田,种植小麦,来缴纳赋税和卖给少府。

    老百姓可聪明的很,自己家,当然要吃最好的食物!哪怕,虽然现在,有着面食和各种面饼的出现,使得小麦在口感上胜过了粟米。

    但是麦粉研磨,需要时间和人力,除了地主,谁能有那个闲工夫呢?自然,百姓会用脚投票,依然坚守着粟米为主食的传统。

    要改变这个困境,就需要国家承担更大的责任。甚至,吃上一定的亏。必须要让百姓种植小麦的利益,多于种植粟米,他们才会选择多种小麦。用钱和利益,来引导百姓,这个策略,自然是有用的。

    但是用处到底有多大,刘询现在还不得而知。

    毕竟,传统和惯性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特别是在这种饮食习惯上。后世的北方人或许有很多人爱吃大米,南方人也或许有不少喜欢用包子馒头当早餐的。

    但是,其主食,却依然会是面食和米饭。这就跟你把一个湖南人丢到两广和苏浙,没有辣椒吃,估计那个湖南人,半个月都受不了。没有个几代人的时间,粟米作为北方主食的习惯是根本扭转不了也改变不了的。

    但是刘询自己很清楚,粟米,单亩产量太少,营养也不如小麦丰富全面,小麦取代粟米,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展的必然。想要养活这天下越来越多的人口。

    刘询不仅仅要给他们更多的可耕作的土地,还得给他们提供更先进的技术,更好的农具,和更高产的粮食亩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