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下去,直到有一天,杨系的五星旗插遍西方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那一天为止。

    ......

    北明京师。

    代宗朱祁钰终因病倒无治而驾崩。公元一四六九年,其子朱见济继位,号和宗。意寓和平之意。

    只是一个皇号而已,并不能改变一切,北明的国力在迅速的削弱者,若非是杨系还在巩固吞下南明的胜利果实,并没有向他们发兵的意思,怕是北明很快就要步入南明之后尘了。

    显然,对于北明,杨晨东并没有要举兵而进的意思了。攻下南明时打了那三仗,已经让汉人死了一万多士兵,已经够了。接下来对付北明,杨晨东希望可以以更加和平的方式接收这一切,他相信可以做到这一点。

    朱见济继位了,虽然他并不是很喜欢权力,甚至从骨子里就不想当这个皇帝。但在位谋其政,初登大宝的他还是尽皆所能的想要以一己之力来力挽狂澜。他所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收回了老师徐有贞的一些权力,亲自出手去处理

    国政。

    虽然在太子位上时朱见济没有表现出一点对权力的野望和政治手段来。但谁也不能低估一位皇上的力量,当真的接管了皇位的那一天,当北明的锦衣卫和东厂尽归其所用时,朱见济看出了徐有贞一些举措的弊端,他实在弄不明白,以钱买·官、以钱买罪这样明显的坑国的行是已故父母是如何通过的。

    免去徐有贞的权力,圈禁在家,接下来的时间年轻气盛的朱见济就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改革之旅。

    对此,杨晨东一直在旁观着,他也想看一看这位年轻的,历史上不曾出现的皇帝会有什么样的举措,是不是真的能够把整个北明变成一个崭新的模样。

    显然,杨晨东是要失望了。只想凭着一己之力的朱见济还是太过年轻了一些,根本不懂什么帝王之道。虽然很多想法是好的,也启用了一些有理念、有抱负的年轻官员,但改革之路岂是那么容易走的。在触及保守势力的利益下,即便是皇上也要败走麦城。

    两年折腾下来,上面的政令竟然连京师顺天府都走不出去,朱见济的这位年轻皇帝也被越来越多的官员们所抵触,此时徐有贞在一次有了用武之地,越来越多的官员找到他,希望他可以站出来主持大局,必要的时候他们甚至愿意向武南王低头。

    这些即得利益者并不傻,他们已经看出要是在让朱见济这个折腾下去的话,怕是用不了多久,他们的财产就会大幅度的缩水,甚至在改革下去,他们的性命都未必就可以保全。相比之下,如果投降杨系的话,最少可以平安的活下来,最少可以保住本身的二成财富,相比之下,这个结果他们更能接受。

    千呼万唤之下,徐有贞半推半就的走了出来。皇宫之中,他与朱见济这位和宗皇帝一直从上午谈到了天黑。谁也不知道他们到底说了一些什么,只有在徐有贞从皇宫中出来后不久,朱见济宣布因身体不好需要在宫中休养,朝政大权就此又重新的回到了徐有贞的手中。

    徐有贞一上位,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派人向武南王求和,并表示他们愿意行臣子之礼,愿意让出政权,愿意让北明成为杨系的势力之一,其中的一份子。

    如果是两年之前的话,徐有贞敢这样说,这样做那一定是要受千夫所指,万人所骂。可是现在,所有知道这个消息的人竟然无一人站出来反对,或许他们早已经看出,北明除了被杨系所吞并之外,已经无路可走了。所不同的就是要打过才臣服,还是和平臣服而已。

    朝中的官员们没有人站出来反对,那是因为一向他们就是主和派,本着重文抑武的想法,能不打仗就不要打仗的好。

    搞定了文臣之后,便只剩下武将了。做为北明军中的实权人物石亨,此刻早已经悄然出行,来到了始城,这座武南王亲建的城池之一。此行,他便是来求和或是直白的说,是来投降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