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没想到争吵的两个妇人并没有收敛,下午又在院子闹了起来,然后进了屋子里请张氏评理,正陪着张氏的春花在一旁劝了几句,可没什么效果。闹得正凶的时候,进来了一个又黑又壮的中年女人,一手一人,把两个半拖半拉弄出了屋子,骂道:“真不要脸,不干活还打架!再让我听到你们吵,我就一人一巴掌!”

    院子里有人拍手称快,“总得姑奶奶这样的人才能镇住你们!”

    张氏眼里也露出了轻松。

    春花觉得好像没在院子里看到这个她们称为姑奶奶的人,便问:“这位姑奶奶是谁?”

    有人告诉她,“她是千户的堂姑,一家子也投奔过来,这两天你没看见她是因为她天天出去和男人一样干活,是个最爽快能干的人!”

    “千户总说不让堂姑再出去干活了,她也快四十了,”张氏说:“我也愿意让她留在家里,还能帮帮我,可她就是讨厌这些人天天吵吵闹闹的。再说,她一个姑奶奶在娘家,总有些腰杆子不硬,也不好多说话。”

    “总吵?”春花问,她以为只是碰巧,她才看到了。

    “唉,人一多就这样。总是为了些小事,”张氏说:“这两个月,我也没精神,实在是管不过来。”

    春花笑着问:“为何不将每个要做的活分得细一点呢?烧火、洗菜、和面、收拾桌子等,每一个活都分下去,大家也都按日子轮流,这样各司其职,哪里出了错,就找这个负责的人问就好了。”

    其实大家出现争议,也是张氏的分工不够详细,大家为了争轻松的活,才矛盾不断的。

    张氏却说,“做饭做菜而已,还能怎么细分下去?”

    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深入了解岗位的情况,考虑到实际的困难,还有一些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的变故。不管是国家大事,还是家里的细务,都是一样的道理。

    但眼下她一个来做客的“亲戚”,真不适合管太多,张氏能不能听进去,按不按这个方法办事,那就看她自己的决定了。所以春花只是大致举了两个例子,并不多说,看张氏若有所思,就打算告辞。

    张氏却面叫住了她,“小婶,我们多聊聊。”

    春花只有笑着坐下。

    张氏又说了几句闲话后,恳切地说:“小婶,一看就能知道你在娘家时就是娇养的,并不知道世道的艰难。祖籍那边的家底,我们都知道,实在是没剩下些什么了。就是你有些陪嫁银子,以后也不能再大手大脚地用。”

    春花来时买了不少的东西,后来又给年青的小辈发了钱,张氏认为她花的钱有点多了。

    春花知道她是好心,便点头应了。

    张氏见她同意,便更加地热心指点起来,“留儿也大了,很快就满一岁。腊月里,你就让范娘子母女两个走吧,她们跟着你,每月也得开销不少。”

    春花想幸亏她嘱咐过范娘子母女,不让她们将自己给她们月钱的事说出去,否则,会是更大的麻烦。便笑着说:“我到了定辽前卫后,因为瓦刺人出现的原因,没能及时到千户所,便在定辽前卫住了些日子。”

    “没想到,倒觉得那里很好,就想留在定辽前前卫了。等过些时间,千户去卫城送粮,我便也同他一起去那里,以后就在那边做点小生意。”

    “做生意哪是那么容易的事?再说你在定辽前卫里人生地不熟,哪像在千户所里方便?也没个人照应。在千户所里,大家都认识,只要是咱们鲁家的人,谁不让着几分?家里虽然不富裕,但也有几百亩地,吃喝都是不愁的,小婶还是留下来好。”

    春花度其语气,并不是很诚恳,就笑着说:“我已经想好了,只等鲁千户去交税粮时就跟着去卫城。”

    张氏并不相信春花一定要回卫城,一个寡妇带着孩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